东滩煤矿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将成本管控精准锚定在“靶心”位置,通过深化精益管理、强化成本管控,硬是从细微处“抠”出了真金白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节支降耗、降本增效之路。
精益管理,筑牢成本管控根基
科学管理是成本管控的基石。该矿通过健全《市场定额考核细则》《材料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将材料费用考核到单位区队、兑现到班组个人,确保事事有标准、人人有考核,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责任链条。严格按照“年初总额审批、月度分项考核、重点项目控制”的材料管控流程,实行“账、卡、物”统一管理,加强对现场安全、工程质量、材料消耗等全过程管控。
该矿广泛发动职工开展“微成果”“微创意”,集思广益,把大家的“金点子”“好办法”激发起来,全矿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开动脑筋想办法,主动承担起节约成本的责任,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行动”。
该矿采面井下每个月使用大概30余张挡风帘,此前挡风帘从材料费用列支使用成本较高,回收不当造成了很大浪费。经过制浆班职工对车间存放的废旧风筒进行码放挑拣,在回收报废的风筒中精心挑选出材质较软的一批,严格按照采煤区队需要的尺寸进行加工利用。回收利用的举措不仅减少了材料等费用开支,职工的腰包也因此鼓了起来。
在“能用旧不用新”理念指引下,该矿涌现出多项群众性创新成果,仅通防工区自主设计的新式挡风帘就能减少漏风率40%,“封孔管快速修复工艺”使报废管材复用率大幅提升。正如技术员李昀轩所言:“现在每个螺丝钉都有‘身份证’,每节风筒都藏着‘增效密码’。”
该矿广征博引合理化建议,层层制定节约措施,大电流激活修复电池组技术、矿井降尘水幕装置的改进与应用、隔爆水袋修复再利用等班组职工自己研发的好办法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全员节约的良好氛围正在蔓延。
修旧利废,挖掘物资潜在价值
“井下使用的钻头、高压胶管等材料消耗品在回收时容易丢失。我们上班之后第一时间对升井物料进行回收上架入档登记,望着满满的材料干劲才足来。”职工朱守更乐呵呵说道。
该矿充分考虑材料价值以及物料回收难度对每件材料进行内部标价,鼓励现场职工积极回收材料。
“这里翻找出三根25的高压胶管,外观平整无损坏,接头没有变形,咱们带回去接上压风测试一下完好情况。”下料班班长李同存兴奋地喊出了声。在完成工区下料任务后,李同存带领班组职工又来到了废旧物资存放处,他们在里面小心翼翼地搜寻着可用物料。很快便找到了25的高压胶管3根,1寸的封孔管20根,108的封孔管2根,800的风筒过渡节一个。他们兴高采烈地将物料取回,进行清扫修复后直接入库管理,其中1根胶管堵塞,进行锚索疏通修复后满足使用条件。
“节约一分不嫌少,浪费一分就是多。”该矿将修旧利废、回收复用作为打赢减亏增盈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井下,随处可见员工们仔细搜寻可用物料的身影。同时,为了激励职工积极参与修旧利废,该矿还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井下物资回收清单、修复清单、报废清单,并根据实时数据及时公开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
“双账联动”,打造物资管理闭环
“上图为井下偏远地区高分子材料统计,各位值班领导、工班长,安排生产任务将材料一并回收。”
“在运顺7号收尺点目前还余3蓝4黑7桶料,需要及时回收。”在该矿各单位的微信工作群内,经常出现有关物料回收的对话。
在物资管理上,该矿各单位建立了两本关键台账。
一本是自带物料发放回收台账,详细记录物料的发放、使用及回收情况。每班详细记录物料名称、发放时间、单位、数量、领用人、使用地点及回收情况,由值班领导确定领取物料是否为一次性消耗材料,是否需要交回入库或集中回收,未交回入库的物料严格考核。
技术员则根据生产接续,先编制施工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程序,生产使用情况反复计算开出物料下料单。物料的生产日期统计在册,根据施工进度,及时检查物料使用情况,由工区统一制定施工地点的总物料回收比例,未达到回收数量的按材料原值进行考核。
另一本是材料下井回收台账,按照使用地点建立,对未达到回收数量的进行处罚。同时,借助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物料的智能化统筹与精准定制管理,让每一份物资都能物尽其用。
如今,行走在东滩煤矿,从井下物料的“精准定位”到维修车间的“焕新工坊”,从电子台账的“智慧之眼”到考核清单的“数据脉搏”,处处跳动着精益管理的强劲节拍。一支支打着“铁算盘”的团队,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降本增效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