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以慧眼洞察数据洪流,用代码编织安全防线。在键盘上演绎精准,于故障中力挽狂澜。从网络维修到机器重组,她们将每一次抢修刻成勋章,把技术攻坚锻造成集体记忆。她们就是由10名女职工组成的东滩煤矿综合服务中心(信息)计算机网络班。
千丝万缕中淬炼匠心
“设备不停摆,数据不断流”是这个班组刻在心中的铁律。她们承担着该矿1000多台办公设备、网络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重任,默默守护着矿井网络的安宁。她们以“网络快稳”为目标,面对各种突然琐碎的设备故障,忙而不乱,不断优化工作架构,提升网络性能,确保工作的准确高效。
每当新一批电脑运抵矿区,她们便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班组成员首先为每台设备贴上专属“电子身份证”。为提高工作效率,技术员全秀丽根据工作需要制作开机安装手册,分发给班组成员。她们认真对照安装手册,精心调试每一个参数,力求设备发挥最佳性能。软件安装是一场需要绣花功夫的战役。为了保证职工拿到新电脑实现开机即可使用的效果,从编号、安装、检查,发放,她们需要反复拆机安装3—4次,才能实现效果。
从电脑的IP地址到开机密码复查,每年的“设备全生命周期体检”雷打不动。定期对网络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角落。每一次扫描结果出来后,她们都会仔细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迅速制定修复方案。无论是日常的设备维护,还是棘手的网络故障排查,只要接到通知,她们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出现在现场。班长宋晓琛笔记本上的维修台账实时更新:“9:47后勤服务中心电脑维修。”“14:23修复财务管理科打印机联网问题。”每条记录都带着精确到分钟的笔记,形成可追溯的维修图谱。
秒级响应里映射初心
“服务做优”是计算机网络班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在她们眼中,技术固然重要,但优质的服务才是连接她们与全矿职工的桥梁。
2018年盛夏,矿井采掘楼装修改造的轰鸣声中,这支“娘子军”再次扛起攻坚大旗。彼时的采掘楼尚未脱去脚手架,热浪裹挟着粉尘在走廊翻滚,技术员全秀丽带领4名班组成员肩挎工具包、手提小马扎,在裸露的水泥墙与纵横的管线间开辟战场。
她们将绣花般的精细带进混沌的工地。每早开工前先对照图纸在毛坯墙面上用粉笔勾画“作战沙盘”:网口避让强电线路,电话面板与消防设备保持安全距离。
真正的考验是高温下的“三重奏”。弓腰蜷坐小马扎安装面板,工装后背晕出盐渍;指尖不停地编织着网线,每完成一屋便启动“验收”——一人持测线仪逐口点亮,三人同步标记故障点。装修还未完成,她们只能在密闭的楼层作业,工具箱里常备的藿香正气水瓶,成了与螺丝刀并列的“标准配件”。
20天后,当她们撤离时,墙面悄然生长出300多个整齐的接口矩阵,那些曾被汗水浸透的工装,早已风干成拓荒者的勋章。
在矿区的各个角落,都能频繁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不管是狭小的空间、还是闷热的环境,她们从没有丝毫抱怨,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确保每一根网线都连接正确、整齐有序。
毫厘之间传承薪火
“网络安全防范还能优化吗?”
“打印机的误识率怎么降?”
——这些写在便利贴上的问题,记录着她们技术进阶的足迹。
在计算机网络班中,有4名技术员和4名党员,她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队伍做美”为目标,致力于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通过“夜间课堂”“技术沙龙”等形式,她们自主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她们的故障排查如同精密手术,经验沉淀出肌肉记忆般的敏锐。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故障代码库,是经年累月与网络自学平台、外围专家远程教学碰撞出的结晶。
节能降耗专项台账里同样跳动着绿色数字——所有退役设备均纳入循环利用库,执行备件优先级制度。每当设备报修时,优先使用库存备件进行替换,在一次次故障排除中实现资源再利用,最终通过精准更换实现维修成本降低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班组里洋溢着互助创新的和谐氛围。张倩将手工爱好与工作场景巧妙融合,把废弃网线辊子变废为宝,制作出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便携小马扎,既解决了工具收纳难题,又为工作环境增添了温馨气息。马艳丽摘抄的读书笔记连续两年获得兖矿能源评选。同时,她们还积极参与各类技能比武和技术交流活动,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展示了巾帼匠心的风采。
她们的故事,是新时代煤矿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更是女性技术团队的奋斗缩影。她们以纤指为梭、代码为线,在千台设备间织就安全之网,成为绽放在煤海深处的“数字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