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23年“焊”守一线 这个车间班长究竟有多拼?——记兴隆庄煤矿铆焊车间班长刘鑫

作者: 范凤霞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3日

在兴隆庄煤矿生产服务中心的铆焊车间,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飞溅的焊花间。2002年毕业的刘鑫,用23年时间完成了从“职场小白”到“技术大拿”的蜕变。这个戴着防护面罩的80后,把自己从“拿不稳焊枪的生手”,锻造成了让整个矿区都竖大拇指的“焊接大拿”。

急难险重淬党性  风雪中的“焊接铁军”

作为车间“党员先锋突击队”的核心成员,刘鑫的手机24小时待命。2024年寒冬深夜,矿井突发设备故障需要紧急抢修,接到电话的他二话不说顶着风雪赶到现场。在零下10度的车间里,他带领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通过分段焊接、交替作业的方式,硬是把原本要干几天的活儿在最短时间内啃了下来。工友们开玩笑说:“有刘师傅在,再急的活儿都能'秒变'安心工程。”

他创办的“党员微课堂”被工友们称为“车间脱口秀”,他总能变着花样讲节约,用“电焊机的电费账”“边角料的逆袭记”等接地气的案例,把降本增效讲成了车间里的“流行语”。如今,车间形成了随手关灯省电费、废料拼接创效益的新风尚,仅2024年光边角料再利用就节省成本十余万元。

创新驱动克难关  实验室的“攻坚尖兵”

面对传统焊接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刘鑫带领团队技术攻坚,开启“疯狂实验”模式。为研发焊接辅助空间臂,他们把车间变成了“实验室”,在车间实体搭建、调试,围坐在一起反复讨论,改进方案,一次次推倒重来……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焊接参数适配性问题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又一座“大山”。

不同的焊件,因材质、厚度各异,对焊接电流、电压等参数的要求也截然不同。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成员凭借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扎根车间,开展了无数次的模拟实验和参数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成功实现了空间臂自动调整焊接参数,如同“变形金刚”般灵活多变,完美适配各类焊接需求。这款焊接辅助空间臂投入使用后,焊接效率大幅提升,原本需要多人协作、耗费数小时的大型焊件,现在单人借助焊接辅助空间臂,短时间内就能高质量完成,效率倍增。同时,焊接质量稳定性显著增强,返工率降低,为车间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焊接辅助空间臂的研制和应用》一举斩获山东能源创新特等奖、兖矿能源小改小革成果一等奖。

薪火相传育匠心  车间里的“金牌教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刘鑫独创的“三维教学法”,把焊接技术分解成“看熔池、听声音、控节奏”三个维度,让抽象的工艺原理变得直观易懂。

青年焊工小袁至今记得第一次独立焊接失败时的场景:焊缝歪歪扭扭、宽窄不一、高低不平,急得躲在工具间来回踱步。刘鑫发现后,每天都专门陪着他在车间练习,从如何观察熔池状态,到手腕如何灵活摆动,一点点地示范、纠正。经过两个多月的悉心指导,小袁终于掌握了电弧控制技巧,如今已经能够独立承担重要焊接任务,还在车间组织的相关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刘鑫主导的“薪火相传·匠心培育计划”,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如同齿轮般精密咬合。他将车间化作流动课堂,建立“师徒结对+项目实战”培养模式,让年轻焊工在参与重大项目中淬炼技艺。过去一年,通过该培育计划,已有十余名焊工成长为车间的技术能手,为车间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精益管理出实招 降本增效的“绣花功夫”

在刘鑫的推动下,车间精细化管理玩出了新花样。在设备管理上,他们给每台设备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每台焊机、切割设备等的采购时间、维修历史、保养节点等信息。

依据设备运行状况,制定日常巡检、周度深度巡检和月度专项巡检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故障隐患,提前安排维修,避免了因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停产损失,降低了维修成本。在材料管理上,引入“定额管控”模式,根据焊件的类型、尺寸、材质等因素,精确计算所需的钢材、焊材用量,从源头上杜绝浪费,实实在在地为矿井节约了资金,有效提升了车间效益。

23年8000多个日夜,刘鑫用焊枪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当被问及未来目标时,他指着墙上的标语说:“党员带头干,发展无忧患。我要带着兄弟们,在这焊花飞舞的车间里,焊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新未来!”这份朴素的誓言,正是千千万万劳动者最动人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