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万福人在降本增效的创新征程中火力全开、全速冲刺,以铁肩担责、以智破局,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奋进答卷。骨子里刻着兖矿人 “不服输” 的基因,血脉中奔涌着山能人 “敢争先” 的豪情,这群实干家正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奋斗篇章。
攥紧“钱袋子”,把每一分钱花出响声
万福能源的运营管理部作为公司的“大管家”,始终以“盘活存量物资与统筹周转管控”为主抓手,创新管理模式,在设备设施及材料管控上持续发力。
分管业务的部室负责人马部长,就是那个唤醒“沉睡资源”的“魔法师”。去年夏天,他在盘点库房时,发现角落里堆着几台淘汰下来的旧电焊机。这些电焊机外壳锈迹斑斑,线路老化,维修师傅直摇头:“修起来太费劲,不如买新的。”可他却蹲在地上,一台一台仔细查看,掏出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参数。他带着运转工区的技术主管跑遍周边维修厂取经,又联系厂家咨询配件适配性,硬是制定出一套改造方案。最终,“孙树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青年才俊、两级公司劳动模范王超带领维修小组给电焊机换上智能控温系统,更新老化线路,还加装了节能装置。改造后的电焊机不仅性能提升,使用寿命延长20%,重新投入井下焊接作业后,每年可节省10万元采购费用。
还有一次,掘进区队急需一批U型钢支架,但采购周期长、成本高。老马得知后,立刻在“物资调剂平台”上发起需求。经过筛查,发现综掘工区那里还有少量的旧支架,只是尺寸和当前需求有细微差异。他二话不说,带着测量工具跑到现场,反复比对后提出改造思路:通过切割、焊接延长支架腿部,再进行防腐处理。他协调多个部门,组织起一支“改造突击队”,白天现场指挥施工,晚上在办公室核算成本。经过一周奋战,这批原本闲置的旧支架焕然一新,完美适配掘进需求,节省采购资金超近10万元。
在优化资源配置上,老马更是下足了功夫。他发现各部门物资领用存在“宁多勿少”的浪费现象,便主导开发了物资智能管理系统。系统能根据历史使用数据,结合当前生产计划,精准测算物资需求量。有一回,采煤区队按惯例申报了50卷电缆,系统却提示实际需求仅需30卷。老马得知情况后,带着核算员深入现场调研,发现区队因巷道布局调整,实际铺设距离缩短。他及时调整领用计划,避免了20卷电缆的闲置浪费。如今,通过系统管控,物资库存周转率提升了20%,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
在大型设备采购环节,运营管理部从源头把控,推行适合万福矿井的采购流程,提前介入设备选型工作,科学制定选型方案。在比价验收过程中,严格执行“货比三家”原则,对供应商资质、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进行全方位评估,确保采购的设备性价比最优。“每一台设备都要经过技术、质量、安全等多部门联合验收,只有通过层层把关,才能正式投入使用。”这是老马的口头禅。通过这些举措,万福能源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公司节省了大量采购成本。
攥指成拳,啃下隐患治理的“硬骨头”
在1305首采工作面,瓦斯管控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总工程师老郑,这位干了30多年煤矿的老党员,那段时间头发白得更快了。“瓦斯不治,矿上就没安宁日子!”他天天泡在现场,带着技术骨干翻资料、做实验,光瓦斯抽采方案就改了十几稿。
老郑心里清楚,光靠老经验可对付不了如今复杂的瓦斯难题。他主动联系瓦斯治理标杆矿井——天池煤矿,带着技术团队“厚着脸皮”去“拜师学艺”。在那里,他蹲在井下观察人家的瓦斯抽采系统运行,一待就是8个小时,连午饭都是让同事捎到井下凑合吃的。回来后,他把人家先进的定向钻孔抽采技术画成图纸,和团队反复研讨如何“移植”到万福矿井。为了让新设备和技术适配万福的地质条件,他带着大伙做了一遍遍的模拟实验,光实验记录本就堆了半人高。通防专业的人都常说:这个老郑,对隐患排查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有一回,他在井下巡查时,发现一处瓦斯传感器的安装角度偏差了5度,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他立刻要求整改。他严肃地说:“5度的偏差,在瓦斯浓度监测上可能就是致命的误差!”
老郑深知,瓦斯治理关键在人。他专门开办了“瓦斯治理夜校”,每周三晚上雷打不动地给年轻技术员和一线工人上课。他经常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瓦斯治理原理。老郑还组织成立了“瓦斯治理青年突击队”,带着年轻人参与重点项目攻关,让他们在实战中快速成长。现在,这支突击队已经成为万福矿井瓦斯治理的中坚力量。
设备选型时,老郑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有次厂家推荐一款号称“最先进”的瓦斯监测仪,价格还便宜,可老郑愣是带着团队在实验室连续测试了三天三夜。发现仪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误差大,当场就否了:“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必须选最可靠的!”
设备到位后,管理更是严得“不近人情”。老郑经常半夜“突袭”检查,有次发现一名工人没按规程操作瓦斯抽放泵,当场就开了罚单。正是这份较真,让1305工作面瓦斯浓度始终稳稳受控,为矿井安全上了把“铁锁”。
老郑还带头打破部门“壁垒”,组织召开“联席会”,每周雷打不动开会“吵架”——说是吵架,其实是把问题摊开了说。有次地测专业发现某处地质构造异常,通防部马上调整瓦斯抽采方案,两部门配合默契得像左右手。老郑常说:“咱们都是为了矿井好,有啥不能坐下来商量的?”
争分夺秒,这个小伙扛起设备运输“千钧担”
小张是万福能源分管运输、掘进专业的副总经理,他身上有“最年轻”标签,在矿井联合试运转那阵子,简直成了“铁人”。1305首采面安装时,首台液压支架要下井,那家伙足有50多吨,像头“钢铁巨兽”。张总盯着运输路线愁得直转圈:“巷道弯弯曲曲,上下坡度又大,稍有闪失就全完了!”
“要牢牢锁定提高辅助运输效能目标,在人员培训、现场管理、责任落实等方面下真功出奇招,坚决打赢这场辅助运输的攻坚之战。”他二话不说,带着团队成立专班,白天扛着测量仪跑遍巷道,晚上窝在办公室画图纸、算数据。连续两夜没合眼,硬是制定出一套运输方案。可他还是不放心,又组织了一场“实战演练”——用模拟支架走完全程,每过一个弯道、每爬一个坡,都详细记录数据。发现一处巷道宽度不够,立马安排扩修,直到万无一失才罢休。
设备运输那几天,他干脆把铺盖卷搬到了调度室,手机24小时攥在手里,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个十分钟。你以为他就干等着?错!他直接拉起一支“巡道班”,把井下运输巷道分成了十几个责任段,每个段都加设了检修点,就像给巷道安上了“眼睛”。有一回,巡道班在2号联络巷发现轨道接头松动,要不是发现得及时,运输的液压支架指不定得颠出啥毛病!
为了避免运输“打架”,他琢磨出个“分时段跑火车”的法子,把机车按巷道、按时间排好“课表”:东边巷道早班运物料,中班运矸石;西边巷道专门给液压支架“让道”。刚开始好多司机不适应,直抱怨“跟考驾照似的麻烦”,可跑了几天发现,路上再也不堵得闹心了,效率还提了一大截!
最绝的是小张还玩转了智能化监控系统。运搬调度室的大屏幕上,井下机车跑哪儿、啥状态,看得比自己手掌纹路还清楚。有回一台机车突然在半路“罢工”,他盯着屏幕一分析,立刻指挥备用机车改道接应,物资愣是没耽误半点时间。工友们都打趣他:“张总,你这眼睛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还厉害!”
靠着这一连串“组合拳”,原本让人头疼的运输线,愣是被他盘活成了“高速路”!同事们劝他歇一歇,他嘿嘿一笑:“设备早到位一天,咱万福就能早挣一天钱,这点累算个啥?”
如今,带着在万福淬炼出的拼搏精神与实战经验,张总已踏上新征程,奔赴兄弟单位赵楼煤矿,开启全新的攻坚征程,继续以实干担当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
“抠”出绿色新路子,老张让余热变“宝贝”
要说“绿色功臣”,机电工区的老张区长绝对得占一个!万福矿井的地下水常年35℃左右,以前大伙都觉得这就是普通的热水,没啥大用。可老张不一样,他盯着矿井水直搓手:“这么好的‘宝贝’,咋能白白浪费?”
但真要搞余热利用,那困难比山还高。老张头一回提出方案时,好多人直摇头:“这玩意儿听都没听过,能靠谱吗?万一搞砸了,钱打水漂不说,还耽误事儿!”老张心里也打鼓,可一想到搞成了既能省钱又环保,咬咬牙就上了。
那段时间,老张成了“空中飞人”,全国各地跑,去那些搞余热利用的矿上取经。白天跟着人家转设备、问技术,晚上回宾馆就着泡面研究资料,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回来后,又拉着技术团队没日没夜地设计方案,光图纸就改了二十多版。
记得设备安装时更是状况百出。有一回热泵机组调试,怎么都达不到预期效果,老张急得直上火,嗓子都哑了。他带着工人在机房里一待就是两天两夜,把设备拆了装、装了拆,终于发现是管道接口密封有问题。解决完问题的那一刻,老张累得直接瘫在地上,可脸上却乐开了花。
现在好了,咱宿舍里一年四季热水不断,中央空调冬暖夏凉,舒服得很!新来的兄弟都纳闷:“没见锅炉,也没大管道,这热水哪来的?”这就是老张带着大伙用余热“变”出来的!据统计,每天能省2500块电费,一个采暖季就是25万!老张常说:“咱搞煤矿的,也能给‘双碳’出份力,这多带劲!”
正是靠着老郑、小张、老张、老马这些党员的拼劲,万福能源从去年试生产到现在,一步步朝着对标生产矿井的目标迈进。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
是啊,度危求进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煤炭市场的寒风再刺骨,也吹不散咱骨子里的热血;前方的困难再难啃,也挡不住咱向前的脚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依然不少,但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让我们一起携手,继续攥紧拳头、迈开步子,把我们的明天干得比朝阳还要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