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探讨】我在焦炉战线上的精神淬炼

作者: 石乐斌  赵贺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7日

清晨五点三十分,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已穿戴整齐站在焦炉前。滚烫的热浪扑面而来,与初升的朝阳交织在一起,在我沾满煤灰的工作服上镀了一层金边。这是我担任国际焦化炼焦车间检修班班长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我入党后成长最快的阶段。回首在支部的点点滴滴,那些与同志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在炉火旁领悟的真理,那些从挫折中汲取的力量,如同一块块耐火砖,构筑起我坚实的精神堡垒。这个由三十余名“硬汉”组成的检修班组里,在支部的引领下,我完成了从技术骨干到班组管理者的蜕变,更实现了从普通群众到合格党员的思想升华。

记得刚接手班长职务时,我满脑子只有“技术至上”的单纯想法。第一次组织班组抢修焦炉蓄热室格子砖,我凭着过硬的技术单打独斗,连续工作十八个小时不休息,最终因劳累引起身体不适。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支部书记刘宪鹏来看望我,他没有责备我的鲁莽,而是与我分享书中“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的深刻道理。“小赵啊,党培养一个技术骨干不容易,但共产党员的价值不在于个人英雄主义,而在于如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党交给我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团结带领群众的责任。

伤愈回班后,我运用“党员责任区”的工作方法,将班组成员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四个责任区,每个区由一名党员骨干牵头;完善了“班前十分钟”学习制度,利用每天开工前的时间,传达公司和车间最新要求,分析当日工作重点。渐渐地,班组的面貌发生了微妙变化:老师傅们开始主动分享经验,年轻人更愿意提出创新想法,原本各自为战的检修团队,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氛围。当焦炉上升管出现大面积裂纹的紧急情况时,我们仅用平时三分之二的时间就完成了抢修任务,刷新了车间的维修记录。这次成功让我真切体会到,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思想上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的自我革新。去年夏天,班组里两位老师傅因奖金分配问题产生矛盾,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情绪。我本想采取和稀泥的态度搪塞过去,却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受到了严肃批评。“回避矛盾就是放弃党员责任”,支委们的直言不讳让我面红耳赤。会后,我按照支部建议,深入学习《矛盾论》,并逐一找班组成员谈心。在38℃的高温天里,我穿梭于焦炉各层平台,常常一天下来工作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通过30余次个别交流,我不仅弄清了矛盾根源,更发现了班组管理制度中的深层次问题。在党支部指导下,我们制定了公开透明的绩效考核办法,矛盾得以化解。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共产党员的担当就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

支部不仅是锤炼党性的熔炉,也是孕育创新的沃土。我和几名党员骨干组成攻关小组,针对焦炉炉门冒烟这一行业难题展开技术攻关,查阅了大量资料,从“钉钉子精神”中汲取坚持的力量,从“精准施策”方法论中获得技术灵感。经过百余次试验,我们研发出的新型密封装置,使炉门冒烟率下降70%,每年为公司节约能耗成本近百万元。当我们的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时,支部及时引导我们思考“荣誉归谁”的问题。我们把奖金全部投入班组建设,并主动与其他车间分享技术经验。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党组织赋予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难忘的是今年春节前的寒潮来袭,焦炉煤气管道突发冻裂险情。凌晨两点接到电话,我立刻在班组微信群发出召集令。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二十分钟,二十八名班员全部到齐,其中十二名群众职工也自发赶来。在零下十五度的严寒中,我们轮番上阵抢修,党员同志主动承担最危险的切割焊接作业。经过连续十四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排除了险情。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我们结满冰碴的安全帽上时,老师傅王年军说了一句:“跟着你们党员,咱们班组有股子热气!”这一刻,我深切感受到,党员的形象就树立在每一次冲锋在前的行动中,党组织的威信就扎根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付出里。

站在焦炉之巅眺望,厂区里星罗棋布的管道如同血脉,红红火火的焦炭仿佛时代的朝阳。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党员,我将继续以炉火般的热情投身工作,把支部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让青春在党旗下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因为我知道,在我身后有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在我周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我心中有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这就是我和我的支部故事,一个关于成长、关于信念、关于奋斗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