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约定,我来到了鲍店煤矿双创基地“大师讲堂”。迎面看到采访主人公——山东能源集团2024年度劳动模范王冰,正专注修改着单轨吊液压系统PPT课件。离技术课开讲还有半小时,他洗得发白的工装平整挺括,工具包侧袋里整齐码着三块褪色蓝抹布。“习惯了提前梳理讲课内容,多些严谨细致,心里才踏实。”王冰说。
讲堂里,95后新员工的笔记本沙沙作响,老职工们推了推老花镜,凑近板书细看。王冰的目光偶尔扫过后排,那里坐着他的师傅张矿军——这位鬓角有些斑白的老技师正戴着花镜记录,阳光斜穿过窗棂,在他笔记本上落满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十一年前师徒俩在巷道里矿灯掠过煤壁时折射出的影像。
手把手地带
授课结束后,王冰笑着向我走来。身后的张矿军收拾着教案,工具包拉链轻响,露出一角蓝抹布……
2014年,27岁的王冰调入运搬工区,当时鲍店煤矿刚引进单轨吊设备。潮湿的巷道里,机械轰鸣震耳欲聋,师傅张矿军的安全帽灯带在黑暗中划出光弧:“小王,瞅瞅这儿。”他蹲在液压泵边,布满老茧的手指指着压力表,“压力值若波动超过0.5兆帕,就得认真检查油箱、溢流阀、油泵、蓄能器等部件是否损坏。设备如人,只有仔细检查每一处零部件,确保性能完好,才能顺顺当当干活。”张矿军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他的工具包里总比别人多三块蓝抹布。
首次参与单轨吊安装时,王冰随师傅加入“攻坚队”。由于无经验可循,师徒俩在井下一耗就是十几个小时。张矿军的笔记本被煤尘染得字迹发灰,上面的故障案例与解决方法堪称教科书。“我师傅当年教我修电机车,也是这般手把手地带。”张矿军的话,如一颗种子埋在王冰的心里。
老经验配上新科技,能让设备更听话
2020年,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同时鲍店煤矿开启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行智能综放工作面。师傅张矿军带着三块蓝抹布,踏上了跨矿区技术交流之路,奔赴内蒙古的营盘壕、石拉乌素、金鸡滩及陕西天池等驻外煤矿。他在井下向年轻工人传授“望闻问切”故障诊断法,也将各地先进的设备维护与智能化管理经验带回,认真记在本上:“咱的老经验,配上新科技,能让设备更‘听话’。”
山东能源集团推行“人才强企”战略,鲍店煤矿紧跟其后出台《鲍店煤矿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试行)》。王冰作为张矿军的得意弟子,带徒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在带徒手册上详细记录每个徒弟的进步:“蒋旭薄今日排查故障又快又准。卢鹏程提出的故障诊断思路颇具新意……”张矿军与王冰师徒二人成了矿区佳话——师傅的经验如沉稳星光,王冰的创新似跳跃火光,二者融合,辅助运输设备故障案例集应运而生,故障排查时间大幅缩短。
2024年,王冰迎来职业生涯高光时刻——参加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备赛时,他在单轨吊专用场地刻苦训练,张矿军从外地交流带回的经验成了他的备赛“秘籍”。“从前没这般好条件,可对技术的敬畏决不能丢。”张矿军拍着他的肩膀说。最终,王冰凭借精湛技术,捧回单轨吊司机比赛一等奖。
这是咱的传承
2025年,“王冰创新工作室”成立。室内常常灯火通明,年轻徒弟们围在单轨吊机械线路图前热烈讨论。玻璃柜里,张矿军的旧笔记本与王冰的竞赛手册静静摆放着,一个见证往昔坚守,一个记录今朝荣耀。
这一年,张矿军的“导师带徒”模式不断升级,他频繁奔波于兴隆庄煤矿及内蒙古、陕西等地,深入现场授课交流。他教徒弟们用三块抹布保养设备:“头一块擦设备表面的油脂和灰尘,第二块擦配件里面的油污杂质,第三块让设备的零配件更清洁。”王冰则带着四名95后徒弟搞创新,研究各类机车故障。当徒弟们分别奔赴赵楼煤矿、鲍店煤矿综掘二区、运搬工区等不同单位时,王冰往每人包里放了三块蓝抹布:“这是咱的传承,带着它好好干。”
站在“大师讲堂”,王冰常忆起2014年那潮湿的巷道。如今每次下井,他工具包里的蓝抹布都叠得整整齐齐。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张矿军新写的笔记上:“重组是光的聚合,传帮带是光的裂变。”那些在巷道深处闪烁的矿灯,正化作无数光芒,照亮新一代矿工的前行之路。
夕阳西下,“大师讲堂”里掌声阵阵。王冰看向台下的师傅,想起第一次下井时那盏矿灯——它曾照亮父辈的岁月,如今经由他们的手,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在深邃的巷道里,续写永恒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