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池能源机电工区的设备检修现场,经常能看到一个戴着安全帽、奔波忙碌的年轻身影:一会儿蹲在高压柜前记录参数,一会儿拿着图纸和老师傅讨论接线方案,额头上的汗珠混着油污,却挡不住他眼中的专注——他就是90后退伍军人赵胜泽。从2023年9月踏入天池能源的那天起,这个曾身着戎装的年轻人,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完成了从“见习生”到“技术员”的蜕变,在煤矿机电领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23年9月,他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走进天池能源机电工区,面对眼前轰鸣的设备、复杂的电路图,这位在军营里“浑身是胆”的小伙子,第一次感到了“本领恐慌”。“部队教会我‘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到了煤矿,这股劲儿也得用在学技术上。”很快,从不服输的他就暗暗下定了决心,必须踏踏实实学技术,认认真真练本领。
“师傅,这个继电器的动作原理我还是没吃透。”“李工,您看这张接线图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排查方法?”刚入职的半年时间里,赵胜泽经常追问着诸如此类的问题。他给自己定下“三个一”的规矩:每天跟一位师傅到现场实践,每晚整理一份技术笔记,每周总结一次学习心得。为了尽快熟悉设备,他总是拎着工具包跟在“老师傅”身后,从辨认电缆型号到学习故障排查,连师傅们拧螺丝的力度、听设备异响的角度都一一模仿。有一次为了搞懂矿井提升机的液压系统原理,他连续三天跟着师傅值夜班,凌晨三点还在操作台旁画图推演,直到把每个阀门的作用、每条管路的走向摸得清清楚楚。
“这小伙子身上有股军人的韧劲儿,教他东西一点就透。”提起赵胜泽,师傅王建军赞不绝口。2024年,工区新上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调试时频繁报错,厂家技术员多次排查无果。赵胜泽主动请缨,抱着厚厚的说明书对照现场线路一点点捋,连续两天泡在控制室,午饭就在操作台旁啃面包。他结合在部队学过的通信线路调试经验,大胆推测是信号干扰问题,建议加装屏蔽装置。试机那天,当系统屏幕跳出“正常运行”的提示时,在场的人都由衷为这个入职不到一年的年轻人鼓起了掌。
这份“突围”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见习期间,他的笔记本写满4本,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为了熟练接线工艺,他在模拟操作台反复练习,手指被电线勒出红痕也不停歇;遇到技术难题,他宿舍的台灯就成了“长明灯”,专业书籍也被他翻得卷了边……2024年7月,在工区的技术考核中,赵胜泽以理论、实操双满分的成绩通过转正考核,正式成为工区最年轻的技术员。
如今的赵胜泽,不仅能独立处理井下机电设备的常见故障,还牵头编制了《智能化设备日常维护手册》,把自己摸索出的“故障速判三步法”教给工友。面对大家的称赞,这个90后小伙儿总是腼腆一笑:“部队教会我‘冲锋在前’,矿区让我明白‘扎根才能结果’。在这儿,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从军营绿到工装蓝,赵胜泽用军人的严谨与执着,在煤矿机电的技术赛道上奋力奔跑。这位年轻的退伍兵,正以青春为笔,在天池能源的沃土上书写着属于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成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