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煤矿永恒的生命线。一直以来,杨村煤矿将安全警示教育作为强基固本的核心抓手,以常态化、立体化的宣教矩阵,让安全警钟在矿区的每一个角落“发声”,在每一位职工心中“回响”,为矿井安全发展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思想防线和行动屏障。
“视觉锤”:密集阵敲响思想共鸣
走进杨村煤矿,安全的气息扑面而来。办公楼前,电子屏滚动着“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的铿锵誓言;工广区道路一侧“安全先于一切,安全拥有一切”的宣传栏格外醒目;安全文化长廊,精心设计的系列安全宣传牌板图文并茂地解读着煤矿安全知识、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点以及灾害防治核心内容。
最引人驻足的是近期省内外典型事故案例展区,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和深入剖析的文字说明,无声地诉说着“企业不消灭事故、事故就消灭企业”的残酷法则。
早班下井高峰时段,井口候罐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正循环播放着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片,紧张的救援画面、亲历者的痛苦讲述……准备下井的综采工区工人孟凡祥和工友们神情凝重,目不转睛。“每次看到这些画面,心里就咯噔一下,下井干活时‘安全’这根弦绷得更紧了。”孟凡祥低声对同伴说。这面“会说话”的屏幕,已成为每日必修的“安全第一课”,用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将“警钟长鸣”刻入骨髓。
“声音镜”:案例库照见风险盲区
事故教训是安全最深刻的教科书。杨村煤矿深挖“案例富矿”,将其转化为警示教育的“源头活水”。各生产部室及采掘辅助工区,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这一“黄金时间”,组织职工集中观看精选事故警示教育片。
观看完毕,并非简单结束,而是立即转入“反思风暴”——围绕“如果是我在现场,事故能否避免?”“我们的作业环境是否存在类似隐患?”“管理流程哪里还有漏洞?”等核心问题,人人发言,深入剖析。班组长带头谈体会,职工结合自身岗位找差距,从思想麻痹、管理疏漏、措施失效等多维度反思,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
在生产准备工区班后会上,刚看完顶板事故案例的生产一班班长王峰语气沉重:“兄弟们,刚才片子里那个冒顶瞬间,就是典型的敲帮问顶没执行到位!侥幸心理害死人。咱们的工作现场地质条件复杂,顶板管理是重中之重,每一次进入迎头,必须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谁都不能图省事!大家说说,我们班在支护流程上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的更保险、更安全?”这种“看案例、深反思、定对策”的闭环模式,让警示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有效扫除风险认知盲区。
“智慧库”:精准训赋能安全卫士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关键在于人的安全素养。杨村煤矿以“智慧赋能”为导向,打造多层次、精准化的安全培训“智慧库”。
持续深化“全员素质三年提升工程”,依托“山能e学”平台及配套多媒体电子教材,组织全员系统性学习安全规章制度、专业知识与操作规程。培训形式拒绝“大水漫灌”,更重“精准滴灌”:持续推进管理人员专题考试和重点岗位人员实操考核、“全员岗位练兵”和“安全技能竞赛”,确保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风险点高度契合。定期举办的“安全大讲堂”,邀请内外部专家和业务骨干授课,分享前沿理念和实战经验。同时,积极推进安全宣教进区队、进班组、进岗位、进家庭、进社区,形成全方位浸润式学习生态。
在智能化矿井建设系统专项培训现场,授课人员正通过模拟操作台演示故障排除流程:“大家注意看,这个传感器异常报警,第一步不是急着复位,而是要像医生诊断一样,按流程排查电源、线路、信号接收模块……规程就是保命法则,每一步都不能跳。”参加培训的职工小李表示:“这种结合实物和模拟系统的培训,比光看书本管用多了,现在处理类似问题心里更有底,也更清楚违规操作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监督网”:群防群治织密防护墙
安全防线,需要全员共建共治共享。杨村煤矿充分发挥群众性安全监督的独特优势,编织起一张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该矿工会牵头,以群监员、青安岗员、民兵安全哨兵、安全协管员为主体,开展“自身无‘三违’、身边无违章、所在岗位无隐患、所在班组无事故”的“四无”竞赛活动。这张“网”活跃在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群监会常态化的“零点夜查”行动,直击夜班这一薄弱时段;职工代表安全巡查,深入边远头面、重点工程等薄弱地点;群监员在日常巡检中,紧盯新工人、疲劳人员等薄弱对象。通过高频次、不定时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治现场“三违”行为和安全隐患,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深夜10:00,井口候罐大厅。由工会群监会带队,包含经验丰富的群监员和青安岗员的夜查小组整装待发。“今晚重点检查3336轨顺、3340运顺、61702工作面等地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特别注意夜班人员精神状态和劳保防护用品佩戴情况。”领队简短布置任务后,检查组悄然深入井下。在3336轨顺,群监员陈立泉敏锐发现一处电缆悬挂不规范,立即拍照记录,并现场监督当班人员整改到位。这张由群众力量织就的“监督网”,已成为矿井安全管理的有效延伸和强力补充,为矿井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行稳致远奠定了最坚实的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