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骄阳,炽热如火,正如涌入东滩煤矿的青春脉搏,蓬勃跃动,空气中弥漫着喜悦与期待,像一双温暖的大手,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
初遇东滩,从“心”开始的归属感。对于大多数新员工而言,踏入东滩煤矿的第一天,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现代化矿区的恢弘气势,更是那份扑面而来的“家”的暖意。“孩子们离家千里来到东滩工作,宿舍就是他们第一个落脚点,必须得像个‘家’!”东滩煤矿综合服务中心协同服务主任吴德海抹了把额头的汗,指着眼前窗明几净的房间说道。在他身后,几位公寓管理员正仔细检查着床铺的稳固性,更换着崭新的被褥床单,雪白的床单被拉得平平整整,没有一丝褶皱,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映出温暖的光晕。
“这间朝南,光线好,给小伙子住。”“这间离水房近,方便女生。”吴德海手里拿着名单逐一核对分配方案,力求让每位新员工都住得舒心。他们不仅彻底清扫了卫生,检修了水电设施、空调,确保一切运转正常,更在每张铺位旁,摆放了一个小小的“欢迎礼包”,里面是矿上精心准备的暖壶、水盆、拖鞋等,这份无言的关怀,默默传递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承诺。
双向奔赴,点亮第一抹东滩印象。“东滩煤矿的新同事们,请往这边走!”清脆的声音穿透嘈杂。志愿者领队、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刘提,一边引导,一边麻利地帮新员工接过行李。“同学快上车,车上凉快,我来帮你放行李。”去年入职的大学生高天宇也是志愿者之一,他熟练地帮新员工搬运行李,热情地介绍着报到流程和生活区布局。“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去年的自己。记得我刚来时,也是一位师兄帮我扛的箱子,那份温暖一直记着。现在轮到我传递这份东滩的‘接力棒’了!”他憨厚地笑着,汗水早已浸湿了后背的“红马甲”。
这些志愿者,大多由近两年入职的优秀青年员工组成。他们深知初来乍到的迷茫与不易,因此服务格外用心:引导路线、答疑解惑、帮忙提行李、介绍周边生活设施……烈日晒红了他们的脸庞,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真诚的笑容和热情的帮助从未褪色。那抹跃动的“志愿红”,成为新员工踏入东滩土地时,感受到的第一抹温暖而鲜亮的色彩,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和身处异乡的陌生感。
青春亮相,梦想在掌声中绽放。“大家好,我叫朱世玉,来自山东日照,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我希望用所学知识,为每位师傅的安全回家贡献一份力量!”他的声音浑厚而坚定,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我叫关圣宜,来自河南平顶山,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我家那边也有煤矿,但是看到宣传片里东滩这么先进的设备,还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觉得来对了!”
短短的一两分钟,或幽默风趣,或沉稳内敛,或激情澎湃,新员工们用最真实的语言勾勒出自己的轮廓,分享着共同的憧憬与些许离家的忐忑,会议室里掌声、笑声此起彼伏,陌生的隔阂在真诚的交流中迅速消融。这一刻,他们不再是简历上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带着梦想温度的“新东滩人”。
谆谆寄语,灯塔照亮前行的航程。“东滩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有辉煌的过去,更有光明的未来。我们正在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矿井,这需要你们的智慧和汗水。”该矿矿长郭传清说道。“看着你们,就像看到了东滩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欢迎回家!”该矿党委书记张卫东的一句“回家”,瞬间击中了游子们的心弦。
欢迎会上没有讲过多讲枯燥的数据,参会领导们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为新水手们描绘航程,他们鼓励大家沉下心来,扎根一线:“别怕苦,别怕累,井下的每一寸巷道、每一台设备,都是最好的老师,跟着老师傅好好学,把书本知识变成真本事。东滩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等着你们去传承和发扬!我们会竭尽全力,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铺路搭桥,保驾护航!期待看到你们在千尺井下淬炼成钢,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话语间饱含的信任与厚望,为新员工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