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以巧手打理生产琐事,用耐心筑牢服务根基。从物料整理到设备维修,她们在车间里挥洒汗水,于岗位上诠释坚守。她们将每一份付出化作动力,把默默奉献熔铸成团队力量。她们就是来自东滩煤矿生产服务中心托辊班的女职工。
全国奖项花落托辊班
2024年秋天,一则好消息传到了东滩煤矿生产服务中心托辊班。这个平均45岁,由6名女职工组成的玫瑰班组,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质量信得过班组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二等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不起眼的小事”做到了极致的较真。
该班组主要负责矿井皮带运输的托辊生产,年产量在2万件以上。一根钢管串着轴承组成的托辊看起来像是输送带上的“小配角”,可在井下高强度运转的环境里,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输送带是否卡壳、生产是否停摆,甚至影响安全。托辊班班长王芳常对班组成员说:“咱手里的活,松一分,井下就可能多十分险。”
为了能在生产过程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该班组确定以安全、能力、质量、创新四个关键需求为基准的改进目标,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项,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她们从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到检测各个环节入手,不断完善管理。生产过程中,坚持钉是钉铆是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和“三检”制度,对任何质量异常产品刨根问底,分析解决,坚决不让同样问题再犯。班组上下都深刻认识到过程质量的关键,人人坚持“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制度标尺”量出巾帼精度
“管理制度就是丈量工作质量的标尺”。在托辊班,这套“标尺”每一道刻度里都藏着她们对质量的执着。
班组全员将托辊加工工艺文件烂熟于心,并辅以奖罚分明的机制确保执行到位。从下料、车削、焊接、压装到试验,生产的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每批产品均清晰标记、责任落实到人,显著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确保了每根托辊从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到最终实验的全过程质量可追溯,实现了“从哪来到哪去”的透明化管理。
“在规范操作上,我们会把像樊琳琳这样优秀员工的操作经验总结提炼出来,制作成通俗易懂的《作业要领书》和《工序检查要领书》,贴在现场指导大家干活。这招不仅提升了作业安全和质量,效率也跟着上去了。”班组长王芳介绍道。
人尽其才才能让团队效能最大化。她们首先根据人员技能特长匹配相应生产工序,然后通过“岗位交叉、互通互学”活动,让各岗位人员讲解自身岗位的工作流程、操作口令及常见问题与疑难问题等专业知识,助力大家现场学习、熟悉不同岗位流程。同时,将日常工作、安全、学习及创新等各项工作梳理分解,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衡量的年度和月度工作计划,逐项实施并在全组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做到工作计划全员参与制定与改善完善,使工作任务公开化、全面化、透明化,由此形成“一人多岗、一人多技、一岗多能”的良好局面,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释放,为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巧思妙手里的“物尽其用”
车间墙角那几辆掉漆的液压手推车,曾是托辊班女职工们的“心病”。
班组长王芳看着刘利搬托辊时被卡壳的车轮晃了个趔趄,围裙上沾着的机油蹭到了袖口说道“咱女人力气不如男同志,这车子可得改得顺手些。”
说干就干。在工具箱上召开的“诸葛会”结束以后,她们立即找来机修组的废料,给车轮加了层尼龙轴承套,让车子移动更快、更准、更稳。针对托辊容易滑落的问题,副班长马亿翠量着车斗尺寸画图纸,用边角料焊了可拆卸护栏,还在栏上贴了标识牌,清晰写着——“Φ108托辊限载12件”,“就像超市货架,啥东西放多少一目了然”。
一直以来,该班组坚持“小、实、新、活”的特色,积极开展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QC小组活动,充分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进。
过去,组装工作常常在转运小车车面或直接在地面上进行,缺乏稳定、专用的操作设施。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导致操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弯腰或蹲姿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姿势别扭,容易疲劳,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提升组装作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该班组的女职工再次展现创新热情。她们深入讨论操作流程,分析痛点,共同构思、设计并制作了专用的托辊组装加工平台。这个量身定制的平台,高度适宜,结构稳固,为组装工作提供了专业、舒适的操作面。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小创新,像给车间注入了股温柔的力量,让托辊搬运、组装效率提高了30%。
如今,车间里的设备还在运转,阳光把女职工们忙碌的身影拓在地面,像一幅流动的刺绣画。那些藏在轴承与钢管间的巧思,正随着托辊的转动,把“她力量”碾成了安全生产最坚实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