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退伍不褪色 煤海写忠诚——记山东能源集团劳动模范、济三煤矿综掘二区工长 汪洪海

作者: 张明明 陈杰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3日

他在最美的青春里,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退伍后,他扎根煤矿,爱岗敬业,从掘进工成长为班组长、工长,用26年坚守执着坚守和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奋斗篇章,生动诠释了一片“兵心”在煤海的铮铮誓言,在600米井下巷道续写着忠诚与担当。

他是汪洪海,山东能源集团2024年度劳动模范、济三煤矿综掘二区工长。

“兵”心是忠诚 是始终如一的安全守护

8月4日早上6时左右,20采3上辅顺口,汪洪海像往常一样下车,徒步进掘进施工面的这几百米,他走得很慢。

“20采3上辅顺是今年综掘二区的主要施工任务,基础条件做扎实了,才能为采煤队的施工赢得先机。”从巷道壁上的布线、打眼、再到皮带架位置、各种设备的完好……汪洪海是出了名的细致,无论是巷道支护的牢固程度,还是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也正是这份对安全的执着追求,使得他所在的掘进区队连续多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济三煤矿井下工作面地形势复杂,断层、矸石、淋水、顶板压力大等情况时有发生,当班长时,汪洪海总是工友安排在尽量靠后的位置,自己站在出水处或是狭窄处打钻、上锚杆。

“具体说说?”“嘿嘿,正常工作谁记得清嘛,班长不就得走在前面,干在前面,多做实事,兄弟们才踏实跟着干。”汪洪海用厚实的手掌抹了一把脸憨厚地笑着,手指上的老茧清晰可见,那是常年握综掘机、搬运装备留下的印记。

成为工长之后,汪洪海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带头干,还要统筹整早班班次的工作进度。他带领的早班队伍承担着整个区队生产的“衔接线”,清点夜班剩余工作量、安排早班工作任务、协调设备物料供应、为中班创造生产条件……汪洪海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

“兵”心是担当 是迎难而上的坚韧拼搏  

汪洪海是典型的军人作风,做事雷厉风行,敢于向困难叫板,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技术是安全生产的保障,汪洪海大力推动“学习型区队”建设。他组织技术骨干“传帮带”,鼓励队员钻研业务、提升技能。

面对巷道掘进难题,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用旧胶带制作胶带梯替代钢筋梯的巧妙方案,既解决了钢筋梯易崩断的问题,又实现了旧胶带的再利用,节约了大量材料成本。不断优化综掘转换工序流程,将刮板输送机转换成皮带的单循环工序改为平行作业,每次作业为巷道掘进争取了两个小班时间,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针对临时排水点占用监护人员且效率低的问题,他与机电技术人员共同研发了排水点无人值守卧泵控制技术,这一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人员占用、工作效率低等实际问题,也获得矿科技进步成果奖。他先后主导完成了近20余项小改小革和技术创新项目,其中参与研制的KCS-408zz除尘风机风筒滑轨更是荣获兖矿能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贡献显著。

在他人看来,汪洪海是先进、是劳模。而在汪洪海心中,他曾经是部队的战士,而如今他是护卫矿山的战士,就得有不抛弃、不放弃,勇于前行的血性和韧劲。

二十余年的综掘生涯,有人觉得疲于应对,有人却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当笔者问及他属于哪一种时,汪洪海平静地回答:“这是我的工作,这本就是我该做好的事情。”

“兵”心是责任 是默默坚守的无悔付出

“我们现在施工的20采3上辅顺在过矸石层,对综掘机的割刀磨损比较大,这就考验综掘机司机的经验和技术了。”汪洪海说。“别小看了落刀的角度和深度,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汪洪海算过一笔账,矸石层对切割技术的要求极高,根据综掘机司机的技术水平不同,每个班综掘机割刀的消耗在3到8把不等,技术好的司机不仅能降低刀具损耗,还能提高掘进效率。他常叮嘱大家:“咱们干的可是精细活,这每一刀都要算着干。”

作为区队“降本增效”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汪洪海严格落实区队《材料管理及使用规定》,将材料消耗与职工浮动工资系数挂钩,按照“谁领取,谁负责”的原则,从小事抓起,做到一根铁丝、一个螺丝都必须合理利用,及时回收各种材料,最大限度节省材料费用。“其实,节约的也不仅仅是成本,还有对设备、工具这些可以算得上是我们工作伙伴的一种珍惜和尊重。”而在汪洪海的带领下,“算着干”在班组中蔚然成风,用提高专业技能降低损耗,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军人的血性,不是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现,在矿井深处,汪洪海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军人的价值,不在于穿不穿军装,而在于能否在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长。”脱下军装,穿上工装;放下钢枪,拿起矿灯。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信仰。当寒冬里千家万户亮起灯火,当满载乌金的列车鸣笛启程,看着运输皮带上翻涌如浪的乌金滚滚,而这,正是像汪洪海一样众多退伍军人,煤海奋战的军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