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杨村煤矿以“降本增效”为主线,将修旧利废作为挖潜增效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鼓励全员技术创新,让各类废旧物资实现“二次增值”,不仅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更在全矿营造出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浓厚氛围。
建章立制:让利废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在修旧利废方面,该矿着力实现创效增收,积极盘活闲置资产。通过修订并下发《杨村煤矿修旧利废考核管理办法》,推动各区队从生产源头入手,紧密结合生产布局与系统运行,统筹施策,逐步实现修旧利废产品的系列化管理,力争达到“零废品、零废弃”目标。办法明确了修旧利废物资的种类、单价、月度计划及考核标准,规范了管理流程,并确定了计划、验收与考核的责任部门。
该矿将上级下达的修旧利废指标分解至各区队,按月分批推进落实,并依据完成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同时,建立健全计划管理、验收管理及考核结算三类台账,系统完成数据统计与整理工作,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修旧利废控本增效管控体系。
对于回收上来的物资,由专业人员进行严格鉴定,完全报废的,按规定程序处置;有修复价值的,则根据其损坏程度和技术特点,被送往对应的专业修复车间或由原使用单位自行修复。修复完成后的物品,必须经过性能检测和安全认证,确保达到复用标准后方可重新“上岗”。
技术赋能:小改小革激发创新活力
修旧利废,不仅是简单的“缝缝补补”,更是一个技术活、创新活。该矿大力鼓励员工在修复过程中开展技术攻关和小改小革。
在生产服务中心机修车间,老师傅们利用高超的焊接、车铣技术,让变形损坏的液压支架立柱、推移梁等大型部件恢复如初;电工大师们通过更换模块、重新布线,使看似报废的电磁启动器、PLC控制器重新焕发生机。更有许多一线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将废旧锚杆加工成巷道警示牌支架,用报废皮带制作成消防沙箱、水沟盖板,实现了跨专业的循环利用。
该矿定期组织修旧利废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对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技术突破的创新成果予以重奖。这不仅节约了采购费用,更成为锻炼队伍、培养技术能手的大舞台,一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成效显著:经济效益与管理效益双丰收
该矿积极探索创新,针对太阳能洗浴系统补水环节的难点问题,成功设计制作了太阳能洗浴蓄水箱遥控自动补水装置,这一创新举措在降低能源损耗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太阳能洗浴系统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
该矿通过小改小革攻克焊接作业环保难题,针对传统焊接烟雾,收集效率低、灵活性差等问题,成功研发“AI智能雷达跟踪焊接集烟系统”,实现焊接烟尘的高效收集与智能化控制。该设备主要包括人体跟踪雷达、光电限位开关、焊烟收集装置、AI语音控制模块、人员定位手环等组件。用语音控制二保焊机电流、电压的大小,解放了焊接作业人员的双手,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焊接作业的安全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