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兖矿能源工匠学院:劳模领航破题 一线智慧赋能

周立平 李婷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5日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扎根一线的“小改小革”,则是创新落地的“毛细血管”。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培育的核心阵地,兖矿能源工匠学院以“授人以渔”为目标,通过系统化教学、场景化实践、全链条赋能,带领学员深挖小改小革背后的创新逻辑、汇聚一线智慧、推动成果落地,让每一位学员都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解码“微创新”:学院搭台,带学员从“现象”找“本质”

小改小革的“秘密”,藏在生产一线的细节里,更藏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链中。兖矿能源工匠学院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组织学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技术诊断、工艺改进、技能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以“场景化拆解”带领学员解锁创新密码。

在鲁南化工刘丹丹劳模创新工作室,一场关于“成果转化经验”的分享正在进行。她正在讲解小改小革成果转化经验,学员专心听讲,不时询问记录。在这里,知识与技能交融,理论与实践碰撞,劳模培育结出累累硕果;山东省技术能手、枣庄首席技师刘政聚焦设备微小改造,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通过调整设备参数、改进零部件结构,实现设备故障率下降、维修成本降低的成效;兖矿能源化工板块技能大师李冲则从管理角度出发,介绍了鲁南化工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全员创新热情的做法。

同样在鲍店煤矿“双创”基地,齐鲁首席技师周朋云的授课更像一场“问题诊疗会”。面对学员提出的“创新切入点难把握”,他向学员介绍,针对矿副井上下井口推车机存在震动大、噪声大的问题,长年以来成为危害现场职工职业健康老大难问题,他从“被动应对故障”到“主动挖掘痛点”,不分昼夜的趴在地上观察推车机每一次动作,分析、研判每一处噪声源,推车机降噪装置的革新改造,架空乘人装置托绳轮改造、单轨吊道岔岔位指示器的革新研制、蓄电池机车综合改造等等创新项目被他攻破,切实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为煤矿安全生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汇聚“智囊团”:学院牵线,让学员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从工匠学院理论教学点,实操实训室再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学院培训的学员头脑风暴随时进行,这种培训已是常态。学院将依托企业特色,开设针对性课程,力争让每一位学员都能成为“身怀绝技、心怀家国”的新时代工匠。  

一线智慧是小改小革的“源头活水”,兖矿能源工匠学院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打破层级与岗位壁垒,带领学员主动汲取一线经验。理论教学点里,学员围绕“如何优化电机能耗”展开争论;实操实训室中,大家拿着废旧零件比划改造方案;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劳模工匠带着新学员拆解故障设备;各种论坛上,面对面进行头脑风暴,劳模大师向学员分享了在技术创新、设备维护、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成功案例,精彩的讲解和悉心指导,犹如一道道灵光,让学员找到了破解技术和管理难题的“金钥匙”…… 这种“随时随地议创新”的氛围,让一线智慧得以高效流动。

“之前总觉得创新是‘专家的事’,直到在工作室里和刘丹丹师傅交流,才发现自己每天琢磨的‘省力小窍门’也是创新。”南屯煤矿一名年轻技术骨干的话,道出了许多一线员工的转变。鲍店煤矿生产服务中心副书记王燕则更注重“实战教学”:她带着学员走进车间,现场讲解“废旧皮带切割机改造”的落地过程......。现如今,“人人能创新、处处有机会”的理念,正让更多一线智慧从“隐性经验”变成“显性成果”。

推动“真落地”:学院赋能,助学员从“有想法”到“见实效”

小改小革的价值,终要靠“落地见效”来体现。兖矿能源工匠学院构建“全流程转化体系”,为学员的创新想法提供“从方案到应用”的全链条支持。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开设“项目管理实操课”“设备改造落地指南”,教学员如何撰写小改小格实施方案、协调资源、应对推进阻力。为避免成果“束之高阁”,学院还建立“成果跟踪机制”,对学员的小改小革项目,安排导师全程跟进,及时解决落地难题,为企业度危求进、创新创效锻造更强产业“筋骨”。

从“解码创新”到“汇聚智慧”,再到“推动落地”,兖矿能源工匠学院以“实战化培育”为核心,让小改小革成为学员成长的“练兵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未来,工匠学院将继续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优化“教学-实践-转化”培育模式,带领更多学员在一线创新中成长,为兖矿能源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的新时代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