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风采录】未来能源榆林能化:路阳的青春答卷

作者: 兖矿能源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8日

【编者按】兖矿能源进一步发挥“孵化”作用,拓宽青年成才路径,高效利用各基层单位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孵化”作用,组织动员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理论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积极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铺好路子、搭好阵地。

未来能源榆林能化动力车间技术员路阳在停炉革命的浪潮里,用一个个精准的操作、一次次深夜的坚守,写下了属于青年技术员的青春答卷。根据兖矿能源新闻中心策划,兖矿能源网【风采录】栏目本期推出《未来能源榆林能化:路阳的青春答卷》。

兖矿能源深推“典型选树”“助力成长”“青年技术比武”活动,积极为有理想、求上进的青年职工搭建育才有机制、练兵有载体、实践有阵地、展示有舞台、建功有地位的“五有”成长成才平台。

秉持“服务发展、成就青年,守正创新、凸显特色”工作理念,兖矿能源丰富拓展青年育才载体,努力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搭台铺路”。紧紧围绕公司经济建设主战场,健全机制拓载体,激励职工创新创效、建功立业。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切实增强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扎实工作,为推动兖矿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利用网络媒体、广播橱窗等形势,持续加大对一线涌现出的先模典型人物宣传力度,引领团员青年对标先模、学习先模、争当先模。

兖矿能源各基层单位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创效平台,以带徒授教、名师讲堂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有效提升了青年职工技能素质。

2025年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上,未来能源榆林能化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汇报声在会议室里回荡:“二季度,半废锅气化炉供应副产蒸汽12.24万吨,减少燃料煤消耗1.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1万吨,创造效益约770万元。”

坐在后排的路阳攥了攥笔,目光落在PPT上跳动的数字里,思绪不由自主飘回一年前那个紧张到凝固的清晨——2024年7月11日,正是他亲手操控着阀门,让半废锅气化炉的首股副产蒸汽成功并入主蒸汽管网,为这份亮眼答卷写下了最初的一笔。

时间倒回2024年4月,调度会上的讨论声仍清晰如昨。榆林能化公司领导班子提出“尝试停运一台锅炉”时,反对的声音像潮水般涌来:“锅炉是生产的根,停一台就是断了命脉!”“半废锅气化炉副产蒸汽能撑住全厂用汽?断供一次损失就大了!”反对声此起彼伏,路阳心里也打了个问号。

路阳是动力车间技术员,从事锅炉管理七年时间里,他早已习惯了“四台锅炉三开一备”的运行模式,停一台锅炉,在当时看来更像天方夜谭。

“到底能不能停下一台锅炉?”路阳主动请缨,加入该公司调研论证团队,负责梳理全厂蒸汽点。他翻出近五年的蒸汽运行记录,厚厚的台账堆在桌上半尺高,每一页都记满了不同时段、不同装置的用汽数据。“企业需要突破时,我们青年该做什么?”路阳深吸一口气,拿起图纸往现场走,气化车间的供汽接口、仪表间的伴热管道、动力车间的锅炉出口,他逐个核对参数,趴在管道井边看标识时,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子滴在地上,晕开小小的湿痕,他却只在意手里的记录本有没有记全数据。连续一个月往返于控制室和生产现场,路阳最终将所有数据标注在图纸上,绘制成动态蒸汽平衡表。

“可以停!”在论证会上,路阳把动态蒸汽平衡表铺在桌上,指着数据曲线说:“各位领导,我们把半废锅气化炉副产蒸汽并入9.8MPa管网后,再对锅炉空预器、除尘装置做技改提负荷,停运一台锅炉完全可行!”当之前持反对意见的几位老工程师点头说“数据不会骗人,值得试”时,路阳感觉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论证通过后,该公司成立党员攻坚小组,路阳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编制《9.8MPa蒸汽管道连通实施方案》的日子里,中控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有次为了确定空预器的最佳技改参数,他和同事在现场守了整整两天,每调整一次风压,就记录一次换热效率。38℃的高温里,他的工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却在看到换热效率提升5%时,笑着跟同事说:“你看,咱们多熬会儿,蒸汽供应就多一分保障。”

最棘手的是调试APC系统(先进过程控制)。这套系统相当于给锅炉装“自动驾驶”大脑,可初期模拟运行时,自控率始终达不到100%。离并网测试只剩十天,路阳盯着屏幕上反复跳红的参数,急得直搓手。组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慌,从源头查。”两人连夜翻查系统逻辑,终于发现是蒸汽压力反馈延迟导致调控不及时。接下来三天,他们调整了二十多次反馈参数,每次模拟都要盯着屏幕观察两小时。直到第七次模拟时,屏幕上的自控率稳稳停在100%,路阳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下来,转身与同事击掌的瞬间,才发现自己的眼睛早已布满血丝。

7月11日的并网测试如期而至。当“准备并网”的指令传来,路阳深吸一口气,目光牢牢锁定压力显示屏。“蒸汽管网压力9.0MPa,开始并入气化炉副产蒸汽!”他缓慢转动操作杆,指尖精准把控着阀门开度——9.75MPa、9.8MPa、9.82MPa……就在压力即将触线的瞬间,路阳迅速微调,屏幕上的数值渐渐平稳,最终定格在9.85MPa!

“成功了!”调度室内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拍了拍路阳的后背,他才发现手心的汗已经把操作杆浸湿。看着屏幕上稳定跳动的参数,路阳想起这几个月里的点点滴滴:勘查现场时踩过的泥泞、会议室里熬过的深夜、调试系统时吃的泡面……所有辛苦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

如今,停运一台锅炉已过去一年多,榆林能化的生产系统始终稳定运行,“波、减、停”事故为零。路阳每天坐在中控室里,看着屏幕上“2开2备”的锅炉运行状态,看着APC系统稳定的自控率,再想起经济分析会上那组减排与效益数据,心里满是自豪。榆林能化党委书记、总经理曹金胜说的“刀刃向内、持续发力,加快核心技术创新”,成了他新的目标。最近,他正和团队一起优化半废锅气化炉参数,力争让运行90天后的蒸汽产量稳定在每小时80吨以上,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从“不敢想”到“敢突破”,从“守旧规”到“闯新路”,路阳在停炉革命的浪潮里,用一个个精准的操作、一次次深夜的坚守,写下了属于青年技术员的青春答卷。这份答卷里,有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有扎根岗位的执着,更有对企业发展的赤诚。


微信图片_20220713144522.png
兖矿能源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策划】兖矿能源新闻中心

【制作】兖矿能源网

【协助单位】未来能源公司榆林能化

【协助人员】王玉霞

【素材提供】宋作浩

【图文统筹】罗晓婷 王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