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别只拍机器轰鸣,矿工安全帽带下的汗珠最戳人;技术突破别堆专业术语,工程技术人员调试设备时坚定执着的眼神更能传情。”9月9日,石拉乌素煤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兖矿能源新闻中心“专家团”带来的这句“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鄂尔多斯公司机关及三矿一厂50余名通讯员的心——这场围绕“笔尖生温、镜头传情”的培训,正给扎根戈壁的宣传队伍,递上写好驻外故事的“新方法论”。
“驻外宣传是让大家看见陕蒙区域作为能源集团重要发展增长极的‘奋斗群像’——是矿工师傅们坚守戈壁的执着,是技术人员破解生产难题的坚韧勇毅,更是整个团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昂扬姿态。”兖矿能源新闻中心新媒体编辑张悦开篇点透核心,以《融媒传播如何讲好新时代兖矿故事》为题,结合爆款案例将宣传逻辑拆分为“四步走”:
抓时政热点时,把“上级政策”翻译成“矿上的事”,如将“安全生产月”转化为“老矿工带徒弟查隐患”的小故事;
做超前策划时,跟着生产节点蹲点一线班组,记录他们围绕“罢工”设备“把脉问诊”、团队协作攻克难关的细节;
挖特色故事时,避开“千人一面”,聚焦“老矿工学智能系统”“00后技术员驻矿成长”等戈壁特色视角;
讲到运营公众号时,强调“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既要吸引流量,更要坚守官媒规矩。台下通讯员边记边点头:“原来好故事,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如果说张悦的课解决了“写什么”,兖矿能源新闻中心记者王海光的“镜头实战课”则聚焦实操,教会大家“怎么拍得标准又动人”:采访话筒距说话人30厘米防杂音、下井拍摄避开矿灯反光、手机拍摄按“扳手特写→工人的手→作业全景”分层构图,给出了全新的解答,让大家豁然开朗。营盘壕煤矿通讯员程子祥边记笔记边感慨:“以前总怕拍不好,现在才懂,真实的细节比摆拍更有力量,回去我就拍职工师傅完成工作任务朴实的笑脸。”
在鄂尔多斯公司党群部挂职的辛扉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技赋能课,现场演示AI工具的用法:“用AI创新制作思路,制作创意视频,生成数据新闻等技巧,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针对不同题材,他给出了“实操指南”:微视频要高度创意、精简叙事,拍工作动态就“捕捉煤炭装车的瞬间,记录设备启动的轰鸣声”;下井拍摄必须正确劳动保护穿戴,遵章拍摄,做好联保互保现场安全工作;到现场调度要考虑细致周全,比如拍户外场景避开正午强光,不然人物脸会“花”,专题片需兼顾“灯(灯光)服(服装)道(道具)效(特效)化(化妆)”,户外拍摄避开正午强光;素材的使用要确保授权,安全和版权,一个都不能少。授课和视频讲解相互结合、拆解透彻、通俗易懂。
培训后半程的交流环节,成了“问题清零会”。新闻中心“专家团”对学员们提出的“怎么写好会议新闻”“手机拍视频怎么防抖等实操问题”“驻外单位新闻线索很多、基层线索太散,怎么挑重点?”“技术稿写深了没人看,写浅了没分量咋办?”现场提问接连不断。记者团一一回应:“线索就盯着‘高质量发展’‘降本增效’‘聚力达产达效’‘反哺本部’这些关键词,把‘单日产量创新高’转化成‘班组里的90后带头啃下硬骨头’;技术稿写不明白,就找工程师‘翻译’”。
鄂尔多斯公司纪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党群工作部部长牛秋华抛出核心问题:“咱们的宣传,怎么才能配得上陕蒙区域作为能源集团重要的发展增长极的定位?”她鼓励大家练好“新闻四力”:多跑井下、多跟职工唠嗑,既要能“蹲点抓现场”,更要会“把大事拆成小故事”,让驻外宣传既有戈壁的“烟火气”,又有兖矿的“硬核感”。
“以前觉得写稿是‘额外任务’,现在明白这是驻外职工的‘话语权’——要形成宣传声势、增强宣传效果,匹配兖矿鄂尔多斯公司作为能源集团重要增长极的定位。”培训结束时,一位通讯员的感慨道出心声。
从“怕写不好”到“主动找故事”,从“凑字数”到“挖细节”,这场培训不仅传递了技巧,更点燃了大家讲好驻外故事的热情。未来,这些扎根天骄圣地的“宣传尖兵”,将带着学到的新方法,用笔尖记录矿工的坚守,用镜头定格生产的精彩——让更多人听见兖矿能源驻外开发的“好声音”,看见戈壁深处那片热气腾腾的奋斗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