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着国庆节,因为那天我家十四寸牡丹牌电视机前总会挤满人。三奶奶带着小马扎,二大爷拎着搪瓷缸子,连平时总板着脸的张爷爷都早早的来到我家。
当穿着绿军装的叔叔们正步走过天安门时,胶鞋底砸在水泥地上的咔咔声,会顺着电线传进我们院子里,连屋檐下的麻雀都吓得扑棱棱飞起。我们小孩子被挤在电视机最前面,鼻子贴着冰凉的屏幕数着一个方队有多少人。身后是此起彼伏的“好整齐”“真威风”的赞叹声。那时候不懂什么叫国防,只记得村口有户人家门口挂着的“光荣之家”铜牌,在太阳底下亮得晃眼。
从军营到岗位: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我虽未穿上军装,但上学时顶着烈日站军姿,参加工作后参与单位军训,能深刻体会到汗浸衣背的坚持与令行禁止的纪律。如今,我在招待所工作,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同事——5位部队复员军人。她们在餐厅、客房等岗位上,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标准与作风。
餐厅的张琪,退伍前在炊事班。现在,她值班每天第一个到岗,检查餐厅、整理餐具,动作干净利落。她说:“部队里讲‘伙食就是战斗力’,现在虽然不拿枪了,但让客人吃好,也是我的责任。”
客房部的王云,曾在通讯机务站服役。她叠的被子永远棱角分明,床单平整得能“站”住。有次一位员工问她:“姐,客人又看不到,何必这么较真?”她严肃地回答:“军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还有前厅的小王,八一体校退伍。现在,她站岗似的笔挺地站在接待台前,对每一位客人敬礼问好。有人笑她“太正式”,她却说:“这是尊重,也是习惯。”
国防在身边:平凡岗位的坚守
国防不仅是边疆的哨所、导弹的发射架,更是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复员军人把部队的纪律、责任带到工作中,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后方”。
记得前年防空演练,她们迅速组织疏散,动作标准得像在部队。事后,有位客人感慨:“你们这儿的员工,怎么连演练都这么专业?”我们相视一笑——这就是国防教育的渗透,是军人本色的延续。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担当
八十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撕破夜幕,南京城的血泪浸透长江。中国大地上,没有一寸土壤不泣血,没有一条江河不呜咽。但中华儿女用脊梁撑起破碎的山河:太行山间的游击队员,沂蒙红嫂纳就的千层底,胶东民兵让敌寇闻风丧胆的土炮……农民献出救命的粮,工人熔铸生锈的铁,学子投笔从戎。十四年抗战,胜利的密码正是“全民动员”四字——它重如千钧,是民族存续的命脉。
今日中国,高铁穿梭如龙,阡陌稻浪翻金。但居安思危的训诫从未过时。看国际风云:霸权主义暗流涌动,技术革命重塑战争形态。山东作为海防前哨,古今呼应:昔有民兵海上歼敌,今有救援队劈波斩浪;昔有红嫂乳汁救伤员,今有社区演练井然有序。人防工程隐于市井,应急物资储备进街道,国防教育走进课堂——这些不是摆设,而是融入血脉的护甲。
微光成炬,共筑长城
九三阅兵日,当东风导弹刺破云霄,我再次泪流满面。这是自豪的泪——为先辈的牺牲终得回报,为民族脊梁挺立东方。古训犹在耳畔:“忘战必危,怠战必亡。”新时代的我们,当以觉醒之心承先辈志,以实干之姿固国防基。
国防是心头的火,是手中的犁,是亿万人共同的誓言。愿以我赤诚,寄情山河;以我微光,共筑长城。华夏千秋春色,必由你我永护!(作者单位:鲍店煤矿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