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国防喻作一部奔涌的民族史诗,我愿是那一个铿锵的韵脚;若把动员视为一幅壮丽的时代长卷,我愿是那一缕不灭的流光。我来自华聚能源赵楼电厂,终日与轰鸣的机组为伴、与奔涌的电流同行。在很多人眼中,电流是点亮万家灯火的寻常能量,但于我而言,这穿梭在电缆中的光明,早已超越了“供电”的字面意义——它是国家国防动员体系里跳动的“神经”,是守护山河无恙的“隐形长城”。
晨光漫过厂区的冷却塔,银灰色的塔身被朝阳镀上金边,为钢铁巨兽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涡轮机的低吟与晨鸟的啼鸣交织,像一曲永不落幕的“守护序曲”,我行走在各种轰鸣的机器之间,日复一日,守护着光的起源。许多人问我,电厂工作平凡枯燥,何来情怀?我会指向远处连绵的输电塔,它们沿着鲁西南的田野蜿蜒,屹立于田野山峦之间,如沉默的哨兵般挺立——这便是我对“国防动员”最初的具象认知:它从不是新闻里遥远的军演与号角,而是我们岗位上每一次精准的巡检、每一次及时的应急演练,是始终保持“战备状态”的平凡坚守。
我曾想过,什么是国防?是边关的明月、是战机的呼啸、是远海的深蓝。但后来我明白,国防也是车间里永不熄灭的灯、是电网中奔流不息的能量、是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坚守。我们这代能源人守护的,不仅是现代生活的便捷,更是国防动员体系中“能源防线”的坚固。我们输送的不仅是电流,更是一个国家跳动的脉搏、是危机时刻依然稳定的呼吸。国防并非遥远边关的独有叙事,它也在我们每一条线路、每一兆瓦的电能中悄然生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75周年。回望历史长河,能源保障始终是国防体系中最敏感又最坚韧的一环。昔年战时,一盏灯、一度电,或许就维系着一条生命、一场通讯、一次反击;而今,虽无硝烟弥漫,但我们输送的电流,依然在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为国防设施可靠运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支撑。
在我看来,国防动员是一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它并不显山露水,却深深嵌入我们日常的规程与意识之中。每一次设备巡检、每一次应急演练,甚至每一次深夜故障的紧急处置,都是这种动员能力的具体表达。我们可能不会直面风雨、坚守堑壕,但我们可以确保指挥不断电、通信不中断、医疗不缺能——这是一种属于能源人的国防职责,安静却坚定。
在我们电厂,“国防动员意识”早已不是额外的要求,而是融入日常的“工作基因”。而这份动员,不仅是技术的、设备的,更是“人”的。在我身边,有老师傅三十多年如一日,记录下数以千计的运行参数,成为厂里的“活档案”;有年轻技术员钻研智能电网与应急供电的融合应用,一次次在系统提升中为电力支援提供保障。我们没有穿军装,却同样怀着召之即来的信念;我们不喊口号,却默默构筑着能源保障的深层防线。“国防动员”不是抽象的口号,是我们接到指令时“拉得出、顶得上”的行动力,更是响应山东能源集团号召、践行“能源报国”初心的生动注脚。
有时候我会想,什么是“我”与“国防动员”的真正联系?也许它藏在我按下启动按钮的那一秒——背后连着千家万户的灯火,也连着这座国家的明亮与温暖;它藏在我撰写运行日志的笔尖——既记录设备的脉动,也见证着一支无形力量的存在:稳定、可靠、随时能动。国防动员,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种意识,融进我们每日的巡检与操作;它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应急演练中的沉着与专业;它更是一种精神,是千千万万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汇聚而成的守护之力。我不是战士,但我的工作支撑着战士的视野;我不是号手,但我的汗水回应着时代的召唤。
其实国防动员也是如此——它在军人的钢枪里,在科研人员的实验室里,也在我们电力人的操作台前,在每一度奔涌的电流里。 作为山东能源集团的一员,作为新时代的能源人,我或许没有机会驰骋疆场,但我能用电流书写担当:让每一度电都成为国防动员的“能量因子”,让每一次坚守都成为守护安宁的“坚固屏障”。这便是我,一名赵楼电厂员工,与国防动员最深情的约定——它藏在电流里,落在行动中,守在岁月里,也写在每一束照亮家国的光明里。(作者单位:华聚能源赵楼电厂燃化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