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井靠经验,现在运行看屏幕;昔日煤场尘漫天,如今花海果满园。”拉煤司机王师傅的感慨,道出了东滩煤矿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座投产35年的矿井,正以智能化为笔、绿色为墨、精益管理为纸,书写着传统煤矿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智能“中枢”护安全
“嘀嘀嘀!”东滩煤矿智能集控中心的电子大屏突然报警,3309工作面第43号液压支架出现异常。指令瞬间传至井下,三分钟内隐患即被精准处置——这是东滩煤矿智能化安全管控的日常一幕。
作为国家级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该矿构建起“感知-预警-处置”全链条智能安防体系,5G网络贯穿井下,井下374台和地面384台摄像仪实现“无视频监控不作业”,智能手表成为井下职工的“贴身保镖”,实时监测体征与环境数据。
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支架自动跟机移架、采煤机记忆截割等技术的应用,让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率达90%以上,原本十几人的作业面精简至3人,用人减幅超60%。集控中心电子屏幕上工作面的数据实时跳动,印证着安全管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转变。
标准化建设则为智能安全筑牢根基。该矿编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一张图”实施办法》与11套施工标准图册,35个短视频,将标准“钉”在每个工作头面。独创的“规范安全作业‘七化’模式”与“隐患闭环管控‘五步法’让安全隐患实现100%闭环整改,织就本质安全的“金丝软甲”。
生态“画笔”绘新景
走进洗选发运中心煤场,格桑花随风摇曳,石榴葡萄挂满枝头,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花园煤场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面对煤场土地盐碱化和工业用水局限,该矿先试种柏树,用清水浇灌为土壤“脱盐”。当第一棵柏树扎根成活后,紧接着,一颗颗石榴树、山楂树拔地而起,如今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成了花园煤场的收获勋章。
为破解扬尘难题,东滩煤矿投资2.3亿元建成11个大型储煤仓,实现“储煤不见煤、运煤不落尘”,彻底改变了周边居民“窗台积尘、衣物蒙灰”的困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东滩煤矿的绿色实践不止如此,矸石山的蜕变更具里程碑意义。这个曾经的生态“痛点”,经2362万元综合治理后,平整矸石60余万方,覆土1508亩,栽种500棵法桐树,配套两套喷淋系统与两座蓄水池,从“产尘区域”蜕变为“抑尘绿洲”。
在让矸石山焕发生机的同时,高盐废水综合处理让白马河碧水重现。该矿投资6228万元的高盐废水处理项目,采用“三级膜处理+蒸发结晶”工艺,年处理废水120余万吨,极大地减少了盐外排对水体环境的污染。2023年,该矿成功跻身《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用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精益“良方”提效能
“这个月多挣了800元!”
地质测量部刘成的笑容,源于该矿市场化结算改革。该矿以建立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工区市场化精益化管理办法,通过地面工程内部竞标、优化区队结算模式,量化工作成效,充分激活了职工积极性。
该矿坚持“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经营理念,强化材料精细管控,精准做好各类物料的回收复用工作。坚持先修旧利废,后市场销售,先分拣后处置,促进废旧物资的分级梯次利用,充分发挥分类集聚优势。通过材料单耗精准管控、余料周转加速等举措,材料消耗同比下降10%,降本提效成果显著。
废旧物资的“起死回生”,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该矿持续利用压风机余热回收项目、井下水复用项目进行节能,将处理后的矿井水用于井下生产供水、空调冷却、注浆、选煤中心生产用水等。同时对井下钻头、高压胶管等物料进行严格回收管理,安排专人对升井物料登记入档,并根据材料物值与回收难度进行内部标价,激励职工主动搜寻可用物料。不仅解决了井下材料堆积的难题,还实现了“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