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杨村煤矿依托盘古大模型与井下5G专网系统从装备升级到全系统集成,通过“成套智能化装备+全流程数字管控”深度融合,构建“AI+管理”的智能化管控新模式,以AI智能监控、精准定位、风险预警等智能手段,“捕捉”井下安全隐患安全实现从“人盯人”到“数治化”转变,筑起一道“误闯即报警、异常秒预警”的安全防线。

“天眼哨兵”盯现场拦风险
在该矿调度中心内,调度员郭宝旭的目光紧盯着电脑屏幕,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浏览井下各作业点的情况。“人员已进入危险区域,请尽快撤离。” 一阵急促的安全提示声打破平静,他迅速切换界面,查看触发警报的弹窗详情。
“弹窗显示,有职工正在进行煤仓日常清理作业时,靠近了危险区域。”郭保旭解释,目前该矿井下所有煤仓都已实现监控全覆盖,并划定了安全距离与危险区域边界。只要有人误入危险区域,监控系统会瞬间发出警报,时间、地点等信息及画面自动保存推送,方便第一时间纠正不当行为,为井下作业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该矿坚持现场无监控不作业的原则,将矿井摄像仪纳入人工智能平台统一监管,在井上井下关键地点布下约160只“天眼哨兵”,以密集、灵敏的风险感知与预警功能,盯现场、拦风险,并直接与该矿监控系统连接,覆盖30余类场景,24小时动态在线监管人员、设备、环境状态,实时预警异常工况,实现关键地点、重点部位等重大灾害风险全场景、全点位实时监测。建设井下危险区域“电子围栏”系统,实现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及时发出报警或触发设备停机,减少事故发生。

“智慧医生”诊故障提效率
“只要条形码长度和设定值不一致,就说明液压支架参数异常。我在系统上就能远程干预,及时调整参数,确保液压支架精准推移到位。” 综采工区机电班副班长王付文通过综采智能化集控系统,密切关注采煤机运行状态 。系统界面上,各类设备参数清晰可见。借助图形、条码的实时变化,能在几秒内判断设备已出现的故障,甚至预判即将发生的问题,再通过线上调整参数,使得故障处理如同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瞬间可达,真正实现了“数据跑路”代替 “人工跑腿”。
“以前井下设备出故障,得立刻派人下井排查,来回至少要1小时,现在有了‘电子眼’,故障就能‘一键’解决。”王付文说。
该矿以建设煤矿重大灾害风险防控系统为抓手,通过建设AI视频智能辅助监管监察子系统、应急处置视频智能通讯子系统、重大违法行为智能识别分析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在井下4703、61702等重点采煤工作面,100余个传感器如同“智慧触角”,24小时实时捕捉支架压力变化、煤机运行参数等关键信息并同步回传,让管理人员动态掌控作业状态,为高产高效采煤提供坚实保障。

“数治管家”管定位保稳定
“人员定位系统能精准追踪每名矿工的行动轨迹,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同时通过优化定位设备,显著降低了系统故障率。”调度室副主任王连生表示。
据悉,该矿今年新增设定位分站22台、视频监控点48 处,进一步扩大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实现作业场所实时监控、应急处置高效响应与风险隐患提前预判,为提升煤矿重大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及应急处置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101701切眼、61702运顺回风口、325工作面回撤端头硐室的放炮作业期间,我们重点加强安全监控系统中CO 传感器与烟雾传感器的管理,实时监测传感器数据变化,从源头杜绝误报警情况。” 该矿通防工区区长葛锐介绍道。
目前,该矿正深入开展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专项整治活动,强化监控系统管理,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实时监管平台报警情况,定期对各项系统开展巡检维护,同步检查各类传感器的安设位置、参数设置,对人为导致传感器失效、数据失真等弄虚作假行为严格追责到人。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理各类系统故障120余次,有效提升监控画面质量、系统出图率及各类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升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