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以来,杨村煤矿统筹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坚持以压实责任为“根本盘”、以隐患排查为“先手棋”、以班组管理为“前沿哨”,精心编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防护网,全力推动安全管理水平提档升级,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编织“责任经纬”,筑牢制度执行的“压舱石”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责任落实是安全管理的‘压舱石’。”这一理念已在杨村煤矿干部职工心中深深扎根。矿井致力于推动安全责任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口头”传入“心头”,确保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压力传导层层到位。

体系构建“立体化”。该矿持续完善覆盖全员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着力构建起以“安全目标引领、管理制度保障、岗位职责明晰、管控措施精准、分级考核严格、信息化管理支撑”为核心的“六位一体”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齐抓共管“聚合力”。坚持党政工团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严格落实各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区队班组自主管理责任、职工岗位标准操作责任,形成了“横向到边无死角、纵向到底不断线、分线负责勇担当、各尽其责守阵地”的安全管理新格局,凝聚起“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
关键少数“领头雁”。突出党政负责人、各单位副职、安监人员等“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和监管作用,要求各单位党政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安全领导到位、责任分解到位、工作部署到位;各单位副职恪尽职守,深耕分管“责任田”,确保安全管理无盲区、无漏洞;安监人员则将监管重心下沉,直插区队、班组和生产现场,真正把安全压力传递到“神经末梢”。
过程管控“闭环链”。严格执行限时办结、节点复命、督查通报等制度,对安全重点工作、隐患整改任务等进行全过程跟踪问效,强化执行力建设,确保各项安全指令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实现了安全责任的无缝衔接和管理的全过程闭环,有效杜绝了责任虚化、管理空转的现象。
擦亮“隐患扫描仪”,构筑风险防控的“防火墙”
“祸患常积于忽微”。杨村煤矿坚持将隐患排查治理作为防范事故的“前哨战”,秉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原则,力求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

排查识别“精准化”。严格依据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清单”,分专业、按频次组织开展全方位、拉网式的安全“体检”,加强对各类安全风险的动态识别、科学评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和快速处置,力求做到风险“发现在早”、防范“谋划在先”、问题“处置在前”。
治理机制“闭环化”。认真落实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及奖励机制,鼓励职工争当“安全吹哨人”。健全完善重大事故隐患的自查、自报、自改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一个排查出的隐患都能定人、定责、定时限整改到位,形成“排查-登记-整改-销号”的完整链条,实现风险管控有力、隐患治理彻底。
灾害治理“主动化”。聚焦水、火、瓦斯、煤尘等重大灾害,坚持“源头治理、超前治理、区域治理、系统治理、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策略,突出“查大系统、治大灾害、除大隐患、防大事故”的工作重点,严格进行灾害评估论证、治理方案制定、预警管理和现场措施落实。强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深化“一面一策”精准治理方案,超前布局预测预控、保障安全投入、推进防治工程,努力推动重大灾害治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变。
群防群治“常态化”。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常态化组织开展青年安全监督岗“零点”夜查行动、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员“查、帮、教”活动。定期举办井口送温暖、亲情嘱安全、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安全活动,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构建起专群结合、全员参与、共保安全的坚固防线。
激活“安全细胞核”,建强基层管理的“桥头堡”
班组是企业管理的最小单元,更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和“最后一公里”。杨村煤矿将班组安全建设视为安全管理的基础工程,全力激活这个“安全细胞核”,释放基层安全治理的巨大效能。

班组创建“标准化”。以创建“安全型、质量型、效益型、学习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为抓手,不断强化班组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班组长在生产现场的“指挥官”“协调员”和“监督员”作用,严格落实班前会风险预知、班中巡查、班后总结以及现场交接班等制度。
现场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行安全风险评估自控、隐患排查自查自改、安全问题自警自纠管理模式,规范职工作业行为,深入开展安全“互保联保”活动,即同一岗位、相邻岗位职工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保障,努力实现作业现场无隐患、操作个人无违章、整个班组无事故的目标。
考核激励“透明化”。积极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创建活动,鼓励班组打造精品工程、效益工程,实现工程质量的动态达标。严格执行“班清班结”制度,将安全、质量、任务等指标量化考核到每个岗位、每位职工,并及时公开考核结果,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性责任格局和竞争氛围。
管理模式“自主化”。制定并实施“13310”基层班组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行“矿井宏观自管、区队主动自治、班组管理自主、职工严格自律”的递进式管理模式。突出区队、班组在现场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开展安全自管自治和隐患自查自改,不断提升现场安全的自主管控能力和内生动力。
人才培养“长效化”。将班组长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企战略,完善班组长外出培训、对标学习制度,拓宽其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设计优化班组长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提升其薪酬待遇和政治荣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五型”班组和班组长,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技艺精湛、善于管理、敢于负责的“杨村工匠”,为矿井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