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的风雨兼程里,鲍店煤矿总有群身影让人难忘——他们有的大半生扎在井下巷道,用坚守把青春磨成经验;有的对着技术难题死磕,凭钻劲儿从普通工人蜕变成行业尖兵。退休职工韩孝启、技术能手辛程、杨廷进,几代矿工的故事,铺出了鲍店煤矿“从平凡里育不凡,用坚守炼卓越”的人才路,更藏着能源企业代代相传的精神劲儿。
1989年5月1日清晨,19岁的韩孝启背着工具包第一次下井。此前听闻井下又黑又危险,可眼前灯火通明的巷道瞬间冲散了他的慌劲儿。谁曾想,这份初时的好奇,伴着井下潮气与手上厚茧,一沉淀就是36年零9个月。
作为综掘二区巷道掘砌工,韩孝启初来时跟着师傅递工具、学技巧,慢慢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后来还当上工长。2025年10月8日退休那天,他坦言:“干这么多年,能平安落地,就是我这辈子最大荣誉,打心眼里感谢鲍店煤矿。”在他看来,这份工作不只是能拿高工资养家——全国多地用着自己参与开采的煤,这份“辛苦里裹着的甜”,比任何奖状都金贵。
在鲍店煤矿,韩孝启从不是孤例,他背后是一整代矿工的模样。耐得住井下寂寞,扛得住体力劳累,加班从不说二话,8小时的活儿主动干到10小时是常事。“那会儿能有份稳定工作不容易,能学到真本事更难。”韩孝启的话,道尽老矿工对岗位的珍视,这份热爱也成了鲍店煤矿最扎实的精神底色。
老职工的坚守,也托着新一代青年成长。通防工区的辛程,就是从平凡岗位闯出来的技术明星。他技校毕业,在2013年观看公司技能比武时,见东道主选手操作,心里暗下决心:“我肯定能比他做得好。”此后,技能竞赛成了他的“练兵场”。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是块硬骨头,为啃下来,他把下班时间全泡在图纸和公式里,从公司第三名、第二名,到站上全国赛场,捧回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瓦斯检查工比武一等奖,还创下山能集团该项目最好成绩——辛程的每一步,都踩着“不服输”的劲儿。
如今,以他命名的劳模大师工作室夜里总亮着灯。他不仅带团队搞技术革新,还与工区签订《高技能人才技术攻关服务协议》,将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真要进步,就得在平凡里一点点磨。”辛程的话,道破鲍店煤矿青年成长的关键——企业搭竞赛平台、交关键任务,让普通工人有了“破茧成蝶”的机会。
综掘一区的杨廷进,同样在创新中实现价值。作为王刚创新工作室成员,他至今记得学徒时师傅的严厉,“那天拧EBZ220掘进机电控箱盖板,我想少上一个螺丝、垫片凑活一下,师傅立马按住我的手说‘30多个螺丝和垫片,一个都不能少!规格、丝数、扭矩都得按规矩来,差一点都不行!’”
师傅教技术从不藏私,杨廷进也传承了这份实在——只要徒弟愿学,他倾囊相授。后来他的徒弟回奉来在兖矿能源第十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中获综掘机司机第一名,今年还被授予“兖矿工匠”称号,杨廷进比自己得奖还高兴。而矿上的支持,更让他的技术路走得远,“矿上常请专家、厂家授课,发的内部资料网上找不到;还组织我们到外矿交流,上次在兴隆庄煤矿听王小波大师讲掘进机液压原理,之前琢磨好久的难题,一下子就通了。”
从韩孝启的“守”,到辛程、杨廷进的“钻”,鲍店煤矿的人才故事里,藏着一套扎实机制。这里的“人才”不论资历,只看能力与潜力。对默默坚守的老工人,给稳定待遇与荣誉;对求进的年轻人,搭平台、搞培训;对技术骨干,给奖励、建专属工作室,让“创新有回报、奋斗不白干”。
如今煤炭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鲍店煤矿的奋斗者仍在前行。老矿工的坚守是企业“压舱石”,年轻人的创新是行业“新动能”。无论时代怎么变,平凡岗位上肯坚守、敢创新,就能活出价值。而鲍店煤矿“靠人、育人、成人”的路子,也为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递上了一份暖乎乎又实打实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