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柜PLC正常运行,井下立体风门全开,电参数、风机、电机温度全部正常!”随着一项项参数的正常运转,南屯煤矿白马河风井智能新主通风机正式投入使用。

矿井通风系统被形象地称为矿山“呼吸系统”。其主要功能在于连续不断地向井下作业场所输送新鲜空气,是杜绝重大通风安全事故、确保矿井正常生产的决定性环节。
“原白马河风井的通风机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至今已累计运行26年,”该矿机电管理部部长苏海涛介绍道,“风机运行性能变差、效率降低,加之中央风井压煤影响煤炭资源回收,且无法满足矿井下一步通风需要。”
改造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矿井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为确保白马河风井智能新主通风机升级工作的顺利进行,该矿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多次召开专题会,全面梳理新风井主要通风机试运行及智能化改造需要的步骤流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及管控措施。
据了解,此次改造使用的TLT新型主通风机采用 TLT德国最先进的叶形及流道设计,风量大效率高,风机最高运行效率可达89%,高效区范围覆盖广,且具有短时停电不停风功能,全工况运行效率达86%以上,可单独承担原本两个风井的通风任务。其中,运行中风叶角度的动态可调意味着该系统可以根据井下实际的阻力与风量需求,自动寻优,实时调整运行姿态,在满足通风要求的同时,始终保持在高效区间运行,实现了安全效益与节能降耗的统一。

10月24日6时整,随着最后一名井下人员安全升井,白马河风井主通风机切换工程正式启动。
在13小时的连续作业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环都紧密相扣:运转工区精准操作,停旧启新;机电管理部、通防部全程监测,确保“呼吸”数据平稳过渡;救护队严阵以待,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从旧风机光荣“退役”,到新风机“心脏”成功启动,整个流程如钟表般精准无误。
“整个切换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该矿副矿长孟强介绍道,“从旧风机停运、新防爆盖安装,到新风道启用、系统调试,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网络图,确保各工序无缝衔接。”
当晚20时,新风机各项参数均达设计要求,风量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矿井通风系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换芯”。

随后,恢复通风、供电、检测等工作有序展开,矿井的“呼吸”在新的、更强大的“心肺系统”支持下,变得更为深沉而有力。
“以前五六个人需要手动操作半小时,现在只需一人轻点按钮即可实现一键启动、一键倒机、一键反风,”该矿运转工区技术员杨超指向屏幕介绍道,“以前需要两台通风机同时运转,现在只需要一台通风机运转即可实现安全生产,且用电耗能降低45%。”

全新的智能控制系统是本次改造的“大脑”和亮点,它集成了自动化控制、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与安全联锁等多重功能,还搭配了先进的不停风倒机系统、一键反风系统、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无人值守系统,不仅极大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人为误操作风险,并将以往耗时较长、程序复杂的倒机、反风操作时间缩短至分钟级,为应急抢险争取了宝贵时间。
“关闭一个风井进行矿井通风系统调整,是本部矿区从未遇到的一项通风技术挑战,此项技术挑战不仅圆满完成通风系统调整,更是为后续回收煤炭资源贡献力量。”该矿副总工程师侯玉亭说道。

同时,该系统在安全设施上进行同步完善,配套安装了新型莲花式防爆盖,具有结构合理、密封严密、动作灵活、复位便捷等优点,进一步增强了井口安全防护能力。
日前,白马河风井智能新主通风机已常态化运转,标志着该矿向“智能通风”时代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优化风机运行参数,同步开展操作人员技能培训,强化通风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守牢矿井‘呼吸生命线’。”该矿矿长张相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