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意渐浓的鲁南化工厂区,三台逾30米高的尿素塔器静静矗立,它们曾是尿Ⅱ装置的核心枢纽,如今却成为大甲醇项目建设路上的“拦路虎”。当拆除指令下达,煤化工程公司鲁南化工项目部接过这副沉甸甸的担子,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技术较劲的攻坚战役,在轰鸣的机械声中拉开帷幕。
工期承压:抢出来的 “加速度”

“原计划9月底开工,硬生生被假期和连续的阴雨天气拖到10月中旬才动工!”项目部经理刘红日指着项目施工计划表,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记录着工期压力。11月5日的收官节点如同倒计时的警钟,扣除阴雨天气影响,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不足20天。
没有退路,唯有向前。项目部迅速制定施工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实施“挂图作战”,安排专人轮岗全天盯靠现场,实时协调施工资源,优化作业流程。清晨的施工现场,人影攒动;深夜的协调会上,技术骨干们还在优化作业方案。设备运输车辆精准衔接,吊装设备高效运转,拆除作业按小时推进,原本滞后的工期被一点点“抢”了回来。
高空挑战:吊装中的 “精准舞”

30米的高空,百吨的钢塔,吊装作业如“空中绣花”,容不得半点差错。“塔器越高,受风载影响越大,起吊角度偏差一点,落点就可能偏移1米。”起重首席技师徐同仁抬头看着设备,眉头紧锁。为了制定最优方案,他带领团队多次深入现场勘测作业环境,反复模拟塔器吊装全流程,精准计算钢丝绳承重参数,从设备起吊角度、受力平衡到现场安全防护,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确保精益求精。
经过反复推演和十余次的方案优化,最终方案敲定。吊装那几天,阳光正好,500吨的履带起重机和400吨的汽车起重机相互配合,钢索平稳拉升,在现场指挥的精准调度下,一台台塔器缓缓离开基座,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稳稳落在指定区域。掌声中,徐同仁抹去额头汗珠,“每一次起吊,都是对技术与责任的双重考验。”
创新破局:绝境中的 “金点子”

正当攻坚顺利推进,一台无吊耳设计的塔器让施工陷入僵局。“没有吊点,再大的起重机也无从下手!”现场技术员急得团团转。项目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的白板上很快写满了各种方案,有人提议采用200T吊带兜腰吊装,有人建议在上部人孔法兰处焊接吊耳。
“咱们用已拆除塔器的吊耳,采用‘四周满焊’工艺平行焊接在人孔两侧……”争论中,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焊接技能大师杨运庆提出关键思路。
这个方案既节省材料,又能保证适配性。方案既定,技术团队连夜查阅资料,按照材料材质、塔的吨位确定吊耳焊缝强度,确保万无一失。焊花飞溅中,经验丰富的焊工师傅们精准操作,将吊耳牢牢固定。当吊车再次启动,这台“无耳铁塔”成功起吊,现场响起阵阵欢呼。
从工期紧逼到高效推进,从技术难题到创新突破,鲁南化工项目部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的工作作风,用汗水诠释责任,用匠心破解难题。如今,他们已转战下一个战场,带着这份攻坚精神,继续为大甲醇工程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