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天眼”如何“智”控安全?——杨村煤矿“无监控不作业”安全监管模式纪实

作者: 杨慧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7日

百米井下,一屏“智”控。近年来,杨村煤矿坚持科技赋能,加大智能监控设备投入,实施“无监控不作业”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生产作业全时段、全区域、全过程的精准把控,构建起一张智能防控“天网”,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监管效能。

巡视“天眼”化身“瞭望哨”

走进杨村煤矿调度信息中心视频管控大厅,视频画面实时传输,井下动态一览无余。“这些视频监控装置是我们加强现场安全管控的利器。它们如同巡视“天眼”,能快速捕捉现场作业和设备异常,让隐患‘一露头’就被摁下去。”调度室郭宝旭介绍。

9月15日,一名施工人员简化了作业流程未核备工具,监控平台迅速捕捉并警告。调度人员立即连线现场相关责任人,在短时间内完成整改。从发现到处置,全程不过数分钟,实现隐患“秒级响应”。

井下巷道星罗棋布、风险动态多变,如何推动现场管控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防范”转变?杨村煤矿以“天眼”为利器,让分散在各条线路的高清摄像头化身为“瞭望哨”,对每一项工作流程、每一条指令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盯梢”。井下采煤工作面、配电点、转载机头等高风险区域和关键作业环节,是“天眼”紧盯的焦点。

“铁面教官”及时帮教

杨村煤矿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让“天眼”当起“铁面教官”让标准化作业成为习惯。10月16日,安监员孟岩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发现四采轨道上山运输时,未认真检查运输范围人员清理情况。立即连线相关责任单位通知人员撤离,并根据“抓拍”画面展开针对性安全教育。

“现在干活必须当真事干,身后的摄像头时刻就像有双‘眼睛’在盯着我,让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随意摘下安全帽,必须按章作业。现在人的意识都变了,叫违章都不违章了。”综采工区职工李芳芳的话让大多数职工感同身受。

“对监控发现的每一个异常情况,我们都会记录在案,并追溯复查,视频监控的关键是清除职工思想观念盲区。我们已经逐步构建起‘技术监测—责任追溯—机制改进’的良性闭环。”该矿安全总监张雪涛说。

海量数据赋能精益管理

杨村煤矿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精准度,让海量的监控数据变成推动安全治理的“智慧大脑”。事故违章调查时,视频录像就是“铁证”,责任认定清晰无误,就像拿着“放大镜”精准作出判断。《视频监控分析报告》准时送达专业部室,由主管领导限时督办整改,形成“发现—分析—帮教—整改”闭环。

数据不仅是问题的“记录仪”,而且是推动管理升级的“催化剂”。该矿聚焦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和靶向“诊断”。像“找茬”一样揪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分析整改报告,为下一步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杨村煤矿制定《工业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办法》《视频监控查违章管理规定》,实现责任清晰界定,让“天眼”真正成为隐患的“扫描仪”。

如今,杨村煤矿井下的“天网”越织越密,逐步构建起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全天候监管体系,真正做到安全监管零盲区、零盲时、零距离,为矿井安全生产筑起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