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杨村煤矿:多点发力 精准突破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作者: 林枫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30日

上半年,杨村煤矿锚定全年任务目标,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智能化建设等领域精准发力、多点突破,凝聚起强劲的发展合力,为上半年工作画上圆满句号,更为下半年乘势而上筑牢坚实根基。

严控安全守牢底线

该矿以“安全生产管控提升年”为主线,紧扣“2个重点”、强化“3项建设”、严抓“5个关键”、确保“6个到位”,依托三级分工体系,确保7大项31小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地见效。

层层压实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制、业务部门保安责任制、职工岗位安全责任制“三大责任”,秉持“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空缺、隐患零容忍”原则,强化零星工程、单人单岗作业人员管理,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力度。常态化开展 “每周一案” 警示教育,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的11起较大以上矿山事故案例和17起典型矿山事故警示教育片,通过“警示连连看”形式敲响安全警钟,矿山“百灵”宣讲队开展安全知识宣讲60余场次,举办安全生产月书画展,拧紧全员安全“思想阀”。

持续深化“全员素质三年提升工程”,管理人员专题考试、重点岗位人员实操考核、“安全大讲堂”“总工程师大讲堂”有序推进。坚持安全大检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 “不断线”,薄弱地点、特殊时段、重点人群及薄弱环节管控“不松劲”,开展通风系统大排查2次,组织隐患排查治理活动6次,举办安全培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30余场次,开展矿井供电事故专项应急、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等演练29场次,为矿井平稳生产筑牢安全屏障。截至7月28日,矿井实现安全生产6969天。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该矿以智能化建设为抓手,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成功突破薄煤层智能化技术壁垒,完成数字孪生辅助控制系统、盘古矿山大模型AI服务平台等六大技术创新,开创“地面规划采煤、装备自动执行、面内无人作业”的智能开采新模式,实现薄煤层规划截割远程截割率 100%、自动跟机移架率99%,打造出薄煤层智能化建设的“样板工程”。

在该矿井下运输“大动脉”上,14个运输岗点的实时画面、28台运输设备的运行参数、154组道岔的转向状态,在运输集控中心电子大屏上一目了然。轻点鼠标,井下 16台电机车便能按最优路径完成自动编组发车。架空乘人装置完成远程集控改造,精准定位、行程追踪、信息采集等功能完备,实现“一键设定”,推动井下运输智能化升级,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20万元。同时,入井物料实行 “电子身份证” 管理,运输准确率提升至 99.8%,设备健康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设备完好率从92%跃升至98%。

为井下7大专业安装“电子眼”160台,实现实时跟踪监测、自动预警,100余类应用场景可任意切换,对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状态进行全流程、无缝隙、多维度24小时在线监管,实时预警异常工况,借助数字化传输实现自我诊断、分级报警等功能,高效排查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筑牢坚实的“数字防线”,让智慧化矿山的“羽翼”愈发丰满。

降本增效激活发展动能

该矿以“两增三降四提升”为抓手,严格落实降本增效“八项硬措施”,树立“省下的就是赚到的”理念,从细节处降耗、于点滴中节支,广泛开展修旧利废、节支降耗、深挖内潜等活动,制定零废弃、零浪费、零闲人“三零”管理机制,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的良好局面,让降本增效热潮持续升温。通过强化预算管理、严控非生产性支出,拓宽修旧利废、存量盘活、内部竞标等创效渠道,构建“自主造血”长效机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成本“瘦身”、效益“增重”。

按照“六精六提”管理模式,完善精益管理体系,以市场化、精益化为抓手,强化废旧物资管理,“有旧不领新”成为全员自觉行动,从废料堆里“淘宝”已是工作日常,回收复用理念贯穿生产全程。上半年,材料成本同比减少600余万元,降幅达19.5%,节省新购成本500万元,真正以最小投入实现矿井成本下降、效益稳定,累计盘活资产价值330万元,库存周转率提升55%,呆滞物料金额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