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于明波我知道,口技模仿那叫一个牛。”“他是咱矿的普通职工,还参加过央视元宵晚会呢”……
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鲍店煤矿,提起“大喇叭”于明波,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一名普通煤矿工人,成长为闪耀全国的曲艺明星,于明波怀揣着对艺术的满腔热爱与执着坚持,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成长传奇。
矿山里,艺术种子悄然萌芽
1982 年,于明波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康驿镇小邵村。矿工家庭的氛围,自小便在他心中种下对煤矿深厚情感的种子。
上中学时,一档《洛桑学艺》的节目像一阵旋风,彻底“卷”进了于明波的世界。洛桑用嘴可以模仿出各式各样的乐器声、动物叫声,那神奇的表演让于明波惊掉了下巴,从此便深深着迷。
吃饭时,他筷子敲着碗,琢磨着怎么让声音更像洛桑模仿的乐器;睡觉时,脑海里还回荡着那些奇妙声响,想着怎样能学得更逼真……他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像洛桑一样,登上舞台,用自己的表演给大家带来欢乐 。
2000 年,于明波接过爷爷和父亲手中的 “接力棒”,成为鲍店煤矿的一名井下工人。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在肩头,可这丝毫没能阻挡他对艺术的炽热向往。相反,那轰鸣运转的采煤机,成了他独特的 “练声伙伴”。井下休息间隙,于明波却对着煤机,亮开嗓子练起了口技。一会儿学狗汪汪叫,一会儿又学牛哞哞吼,工友们听着,都忍不住打趣:“明波,你这学得比真牛还像牛!”他甚至还模仿女人骂街,那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的表演,逗得工友们哈哈大笑,疲惫感瞬间消散。
一来二去,于明波的乐观开朗与多才多艺在矿上出了名,工友们都爱和他凑在一块儿,因为有他的地方,就有欢声笑语,他成了大家眼中充满活力的“开心果” 。
多年后,回忆起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于明波感慨万分:“我喜欢和矿工兄弟在一起,为他们表演。在井下,和工友们一起摸爬滚打,那些日常的点滴、质朴的情感,都成了我艺术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舞台下,逐光脚步从未停歇
尽管在于矿上已经小有名气,可于明波并不满足,他渴望接受更系统、更专业的艺术教育。当单位有成人高考指标时,于明波毫不犹豫,毅然报考了山东艺术学校声乐专业。
踏入校园的那一刻,于明波就像一块在沙漠中干涸已久的海绵,迫不及待地想要尽情汲取艺术的丰富养分。他整日沉浸在模仿的世界里,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歌手们的发声、表情、肢体动作,力求做到惟妙惟肖。凭借出色的模仿才能,他在山东电视台歌手大赛中大放异彩,斩获最佳翻唱奖项。
毕业后,于明波回到了熟悉的煤矿,进入选煤厂工作。工作稳定了,可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所学的艺术知识仿佛被困在了笼子里,找不到施展的空间。妻子看着于明波眼中偶尔闪过的失落,鼓励他:“你这不能就这么埋没了,得主动去寻找机会,毛遂自荐!”
正巧,鲍店煤矿正在召集有文艺特长的职工参加演出,于明波瞬间抓住了这个宝贵契机。他精心准备,拿出看家本领,唱歌、口技、小品表演轮番上阵,扎实的才艺让他成功进入鲍店煤矿文工团。
在文工团里,于明波如鱼得水,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歌星模仿,他一开口,那嗓音、那韵味,就能让观众仿若置身明星演唱会现场;口技展示更是一绝,各种奇妙声音从他口中传出,令人拍案叫绝。每次演出,台下的职工们都看得目不转睛,热烈的喝彩声、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一次又一次将气氛推向高潮。
2008 年,于明波有幸参加了 “中国煤炭系统曲艺培训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事郑晓旭。他们扎根煤矿生活,深入挖掘身边故事,创作了相声《大喇叭》。这个作品以“大喇叭”为线索,串联起煤矿的变迁与发展,用幽默诙谐的表演,展现了煤矿工人的酸甜苦辣。在全国煤炭系统曲艺作品大赛中,《大喇叭》一亮相,就引起了相声表演艺术家王谦祥的关注,并给予悉心指导。2010 年,他们带着修改后的作品登上 CCTV 第五届相声大赛的舞台,最终一举斩获非职业组二等奖,成为煤炭系统在全国相声大赛中的首次重大突破。
荣耀中,坚守初心回馈矿山
自那以后,于明波的演艺事业如同装上了火箭助推器,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
2012 年,他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节目,凭借精彩绝伦的表演,成功荣获“人气王”称号。2014 年,他先后参加了安徽卫视《超级笑星》、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等热门节目。在这些舞台上,于明波充分发挥专业口技表演和幽默风趣的台风优势,面对各路强劲对手,毫不畏惧,一路过关斩将。他的表演,时而让人笑得捧腹,时而让人感动落泪,凭借独特魅力,赢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喜爱与认可 。
此后,于明波更是多次登上央视的舞台,在2019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的小品《东北大集》中,他以生动的表演,塑造了鲜活的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20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的小品《我要上丰晚》里,他又凭借扎实演技,为节目增色不少。同年,于明波成功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并担任中国曲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这无疑是对他多年来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与褒奖 。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于明波始终坚守初心,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煤矿。他创作的作品,如《老难人》等,字里行间、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对煤矿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表演,揭开了煤矿工人神秘的“面纱”,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工作的艰辛不易,以及面对生活时那乐观豁达的态度,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煤矿工人的崭新风采 。
如今的于明波,早已成为矿区的明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煤矿。他依然活跃在矿区的文艺活动中,为工友们带来欢乐。他常说:“我的艺术道路上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企业的培养和支持,离不开矿工兄弟们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煤矿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