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万福新程里的精神密码

作者: 李小卫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4日

万福的风,总裹着三分草木的清芳,沁人心脾。它吻过运煤道上洒水车扬起的水雾,那水雾里藏着周海亮倒车时瞥见灰色手提包的瞬间;轻触过维修场钢轨上未凉的余温,那余温里凝着王剑弯腰调整垫木时滴落的汗珠;又或是漫过12351暖心驿站微信群里跳动的字符,那些字符间飘着王爽在大雨中急发的车牌照片……这风从不是简单的穿堂而过,它像时光的筛子,把日常里散落的细碎光亮聚拢,酿成一汪能漫过心田的暖,更沉淀为这座新秀矿井拔节生长时深扎在泥土里的精神根系。

当我们俯身细看这根系,会发现,它的每一寸脉络都刻着“真善美”的密码。

周海亮把拾到的手提包送进警务值班室时,说“顺带手的事”。这“顺带手”里藏着的,哪里是偶然的善意?参加工作以来,凡捡到失物必第一时间归还,联系不上就交公司,从不过问后续——这分明是“进了万福门,都是一家人”的集体意识,在他身上长成了无需提醒的自觉。就像运煤公路的洒水车每日规律作业,他的善意也循着“家人当互护”的轨迹,成为日常运转的一部分,是万福人对“我们”这个概念最朴素的注解。

王爽在大雨中急发的那条车牌信息,带着刚走出校园的朝气,却不止于年轻人的热心。“不太想家”的背后,是“万福一家亲”从口号到生活的转变她把同事的车窗当自家的窗来护,这种“身融”之后的“心融”,是新万福人对企业文化最生动的应答。企业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制度的刚性,更在于新人能否把“单位”活成“家”。王爽的举动,正是这种归属感结出的青果,带着蓬勃的生长力。

仲伟成把澡堂里的光纤切割刀比作“战士的枪杆”,这话里藏着的,是对职业最本真的敬畏。在他看来,同事遗落的工具不是无关紧要的物件,而是战友在战场上不能离手的武器。这种认知,早已超越了“拾金不昧”的表层意义,让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明白:我们共用一片战场,便该共护彼此的“枪杆”。

王剑后背那片被汗水洇透的工装,像幅墨画,却比任何画作都更有力量。他把散乱的轨道梁摆成“梳理过的麦田”,不是为了镜头前的好看,而是“把活干利落”的本分。这本分里,藏着万福人对“职责”最实在的诠释,他用行动把“该做的事”做到极致,把“平凡”熬成“不凡”的坚守,这精神成了矿井建设最可靠的基石。

樊海霞深夜核对的计量单上,每一个数字都写着“精准”。地销煤量、矸石排放量、入矿物料数,这些冰冷的数字在她眼里,是公司的“家底”。女性的细致与坚韧,在她这里化作拦截“偏差”的防线,这种“精打细算”里的责任感,是企业稳健前行时,最让人安心的“压舱石”。

路庆国在救护楼楼梯拾起的那张生日券,最终回到失主手中。工会的奖品是对他的褒奖,而更珍贵的,是那张纸片从未在他心里“停留”过的坦然。“非己之物,分毫不取”,这八个字没被他说出口,却刻在举手投足间。

还有12351暖心驿站微信群里那些细碎的提醒:“谁的车灯没关?”“车窗没升紧哦。”这些像邻里间带着烟火气的招呼,是“集体无意识的善意”,让善美之风在指尖流转。

这些事确实小,小到当事人总说“不用宣传”。还有无数未被提及的“万福人”,他们把“真善美”揉进日常。周海亮的“亲人”情、王爽的“融”字心、仲伟成的“枪杆”喻、王剑的“利落”劲、樊海霞的“精准”尺、路庆国的“诚信”诺……这些看似零散的品质,实则是同一种精神的不同侧面:对他人的温度、对职责的重度、对集体的纯度。

所以,当我们说“善美之气蔚然成风”,说的不仅是温暖的氛围,更是万福人共同锻造的精神品格。这,理应被看见:在这片福地上,他们以善为壤,以美为光,正托举着这座矿井,在新征程上生长出更蓬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