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这锚杆角度差了2度,得重新调整!”近日,在济二煤矿C3304采煤工作面,质检员田涛拿着量角器,对正在作业的张师傅说道。放在以前,张师傅或许会念叨“差不多就行”,但现在他二话不说,立刻重新校准——这正是该矿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后,井下作业现场呈现出的新变化。
过去,该矿部分职工存在“重进度、轻标准”的想法,比如巷道支护“肉眼看直就行”、设备摆放“不碍事就好”,看似影响不大,却埋下了安全隐患。近年来,该矿坚定攻克难点问题,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制定了86项细化标准,小到安全帽的佩戴角度,大到工作面的支护参数,都有了明确的“标尺”。
标准有了,执行是关键。该矿组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质量检查组,每天深入井下各作业点“找茬”。一次,井下作业人员为赶进度,将部分电缆挂钩间距放宽了10厘米,被质检员当场叫停。工长老李急得直挠头:“就差这么点,不影响使用啊!”“标准化没有‘差不多’,差一点就可能出大事!”巡查队员的话让老李红了脸,当即组织整改。
为让标准“活”起来,该矿还搞起了“标准化之星”评比,给达标班组发奖金、挂红旗。综采二区小王以前总嫌按标准操作“麻烦”,直到看到隔壁班组因标准化搞得好,不仅事故少,工资还比自己高,他渐渐变了样:“现在按标准来,干活心里踏实,收入也稳,谁还愿意‘将就’?”
如今走进济二煤矿井下,巷道内电缆悬挂整齐如“五线谱”,设备标识清晰醒目,职工操作规范有序。据统计,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推进,该矿井下隐患同比下降40%,生产效率提升15%。“以前是‘要我达标’,现在是‘我要达标’。”现场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标准化不是‘面子工程’,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效益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