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国防教育】血脉里的长城:我与国防动员的山东印记

李凡席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4日

       八十载岁月峥嵘,未能磨灭历史的回响;七十五载风雨兼程,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当我站在齐鲁大地,仰望泰山之巅的晨曦,总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脉动——那是穿越时空的国防动员力量,如血脉般在这片英雄土地上奔流不息,连接着烽火连天的过去与安宁祥和的当下。

       我的邻居陈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小时候,他总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的头顶,讲述山东军民如何用小米加步枪抗击侵略者。“那时候啊,”他的眼睛会望向远方,“整个山东都是战场,每个人都是战士。妇女做军鞋,儿童站岗哨,老人传情报...”这是我对国防动员最初的认知——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用生命书写的史诗。八十年过去了,邻居陈爷爷口中的故事已化作民族记忆,但那种全民动员的精神基因,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山东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国防动员事业的沧桑巨变。从沂蒙老区的支前模范,到胶东半岛的海防长城;从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到新时代的“智慧动员”体系,山东始终走在国防动员的前列。我曾在威海刘公岛目睹军民联合海上救援演练,舰艇劈波斩浪,无人机空中协同,这是现代国防动员的生动缩影;我也曾在临沂革命老区参观人防工程,那些依托现代科技构建的地下防护网络,既保留了战时防护功能,更平时服务着城市交通、商业运营和应急避难。

       七十五年来,新中国人民防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山东留下了深刻印记。济南的“地下城”、青岛的海底隧道兼人防工程、烟台的山体防护工程...这些不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守护生命的诺言。我记得第一次走进济南市经十路地下人防工程时的震撼——地下十几米处,是一个设施完备、四通八达的“镜像城市”。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战时可容纳数万人防护,平时则是繁华的商业走廊和交通要道。这种“平战结合”的理念,正是当代中国国防动员智慧的集中体现。

       作为山东人,我亲身感受着国防动员与日常生活的交融。社区里定期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学校组织的人防知识竞赛,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疏散演练...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正潜移默化地强化着全民的国防观念。我父亲是本地一家机械企业的工程师,他们的生产线具备“平战转换”能力,平时生产民用产品,战时可直接转为军工生产。“这叫做经济动员潜力,”父亲不无自豪地说,“咱们山东是工业大省,也是国防动员的重要支撑。”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抗战胜利80周年和人防创立75周年的光辉历程,我深深懂得:国防动员不是远离生活的宏大叙事,而是关乎每个人安危的守护网络;不是战时才启动的特殊机制,而是融于日常的准备状态;不是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共同事业。

       当我带着孩子参观山东国防教育馆,看他踮起脚尖凝视那些历史照片时,我知道,国防动员的接力棒正在代代相传。这血脉里的长城,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延伸,连接着你我,守护着家园。正如泰山磐石,历经风雨而巍然屹立;正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而滋养万物。这就是我与国防动员的故事——一个普通山东人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的故事,一个关于记忆、责任与希望的故事。(作者单位:济二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