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国防动员”,曾经的我总觉得它是遥远的军事术语,是电视里部队集结、物资调配的宏大场景,与日常生活隔着一层距离。直到一次社区组织的人防演练、一次抗战纪念馆的参观,我才逐渐明白,国防动员并非“远在天边”,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国防动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初识国防动员,是在一次社区组织的人防疏散演练中。那天,警报声突然响起,社区工作人员按照预案,引导居民迅速关闭燃气、电源,携带应急物品向地下人防工事转移。在人防工事里,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应急照明、通风系统的使用方法,还讲解了防空警报的不同含义——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每一种声音背后,都是对生命安全的守护。那一次,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平日里不起眼的地下停车场,在战时就是保护我们的“安全堡垒”;社区里看似普通的演练,实则是国防动员“平战结合”的生动实践。原来,国防动员离我们这么近,它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在需要时为我们筑起安全屏障。
深入理解国防动员,是在矿团委组织的参观台儿庄抗战纪念馆时。馆内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全民动员、共御外侮”的故事:农民们把自家的粮食、布匹捐给八路军,妇女们连夜赶制军鞋,少年儿童组成“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为了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拆铁轨、挖地道,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援前线。讲解员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民参与、全域动员”的强大力量,我们才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赢得胜利。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国防动员的核心,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任务”,而是“所有人的责任”。从抗战时期的“全民抗战”,到如今的“全民国防”,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人民是国防动员的根本力量”这一核心逻辑。我们每个人的一份担当、一份行动,都是国防动员大厦的一砖一瓦。
如今的我,早已从国防动员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平时,我会主动参与矿上组织的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向职工们普及人防知识、讲解国防政策;在学校组织的“国防教育周”里,我会带着孩子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让他从小明白“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道理;每年的征兵季,我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向适龄青年宣传征兵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参军,为国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我渐渐发现,参与国防动员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明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能安稳幸福。
有人说,和平年代,国防动员“用不上”。但事实上,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常态,国防动员也并非只在战时发挥作用。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的调配、救援力量的集结,本质上也是国防动员能力的体现;在日常的国防教育、人防建设中,每一次宣传、每一次演练,都是在为国家安全储备力量。就像空气一样,国防动员平时看似“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需要,便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作为新时代的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像军人一样冲锋陷阵,也无法像科研人员一样为国防科技突破贡献力量,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参与每一次人防演练,主动学习国防知识,支持家人参军报国,积极配合国家的动员部署……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就是强大的国防动员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流传千年的话语,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国防动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使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国防意识融入日常,把动员责任扛在肩上,我们才能共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全民国防”长城,让国家更安全,让生活更安宁。(作者单位:鲍店煤矿综掘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