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国防教育】藏在生活里的安全感

刘震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6日

       “国防动员”这四个字,曾在我眼里遥远又陌生。直到去年夏天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才让我真切触摸到它的温度 ——原来它不是课本里冰冷的名词,不是新闻里宏大的概念,而是藏在社区楼道的应急灯里,躲在志愿者递来的救生衣中,融进每个普通人守护家园的眼神里。

       那是一个闷热的七月午后,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迅速铺满天空,紧接着倾盆大雨倾泻而下。我家所在的老旧小区地势低洼,不到半小时,一楼楼道就积起了没过脚踝的水。正当我和爸妈手忙脚乱地用沙袋堵门时,楼道里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大家别慌!社区应急分队来了!”门口出现了几个穿着蓝色马甲的身影,领头的是社区王主任,他手里抱着一摞红色的应急手册,身后跟着几位扛着抽水机的师傅。

       “小伙子,帮着抬一下救生衣,咱们先把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到二楼活动室!” 王主任把一件橙色救生衣塞到我手里。我这才注意到,他的裤脚早已湿透,鞋子上沾满了泥,但声音却格外沉稳。跟着他们跑上跑下的间隙,我瞥见墙上贴着的 “国防动员应急响应流程”海报——原来这些平日里组织我们参加消防演练、发放防灾手册的社区工作者,都是国防动员体系里的“基层哨兵”。

       转移完老人,师傅们已经架好了抽水机。“这抽水机是去年街道国防动员物资点配发的,专门应对洪涝灾害。”王主任一边帮着接水管,一边跟我们解释,“咱们每个社区都有应急物资储备点,从手电筒、急救包到防汛沙袋、灭火器,都是按照国防动员标准配备的。平时看着用不上,关键时刻能救命。”那天傍晚,当积水渐渐退去,看着楼道里恢复整洁的地面,我第一次意识到,国防动员离我们这么近,它就像一把隐形的伞,在风雨来临时为我们遮风挡雨。

       其实,国防动员的印记早就在我的生活里悄然生长。上初中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国防教育周”活动。记得第一次参加防空演练,刺耳的警报声响起时,我还觉得新奇,直到班主任严肃地告诉我们:“这不是游戏,而是为了在紧急时刻保护自己、保护他人。”那天,我们跟着教官学习如何快速隐蔽、如何辨别防空标识,还参观了校园里的应急避难所。也是在那时候,我知道了“国防动员”不仅包括物资储备,还包括人员动员、交通动员、医疗动员等方方面面——就像一张细密的网,把每个普通人都编织进国家安全的体系里。

       去年冬天,我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国防动员志愿者培训”。培训课上,退伍军人李叔叔给我们讲了他的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作为预备役军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当时路上全是塌方,我们就靠手挖肩扛,把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里。那时候才明白,国防动员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关键时刻能聚起千军万马。”李叔叔的话让我深受触动,我主动报名成为了社区应急分队的一员,跟着大家学习急救知识、练习消防器材使用,虽然做的都是小事,但心里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觉得“国防动员”与自己无关。看到小区门口的国防动员宣传牌,我会停下来多瞧两眼;逛超市时看到货架上的应急食品,会想起物资储备的重要性;甚至听到消防车的警笛声,都会下意识地留意路线——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国防动员在我心里种下的种子。我渐渐明白,国防不是军人的专属责任,而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动员也不是临时的号召,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

       从社区楼道里的应急灯,到校园里的防空演练;从志愿者手中的救生衣,到街头巷尾的宣传牌,国防动员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我和国家的安全紧紧连在一起。它教会我,安全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靠每个人的努力积攒起来的;它也让我懂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享受国家带来的安宁,更要主动承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 —— 哪怕只是学习一点应急知识,参与一次志愿活动,传播一句国防常识,都是在为国防动员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意继续做国防动员的“宣传员”和“实践者”,把我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因为我知道,当更多人了解国防动员、参与国防动员,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安全,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强大。(作者单位:综机安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