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的风总带着一股不驯的野性,裹挟着沙砾呼啸而过时,能把耳廓刮得生疼。每当这时,记忆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新疆边防的那段岁月-那时的我总以为,国防是界碑上鎏金国徽在阳光下的庄严闪耀,是钢枪枪管里寒芒闪烁的凛冽锋芒,是站在哨位上就能触摸到的、具象化的守护。
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零下30℃的极寒天气里,哨位就是我的战场。凛冽的寒风像无数把小刀子,顺着衣领、袖口往骨子里钻,不多时,睫毛上就结满了细密的冰碴,眨眼间都能听到冰层碰撞的细碎声响。可即便如此,目光也必须穿透漫天风沙,牢牢锁定国境线的方向。身后,是千里之外万家灯火勾勒出的温暖轮廓,那是无数家庭在夜色中安然休憩的模样;身前,是蜿蜒绵长的国境线,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家国的尊严与安宁。那时的我,还不懂“国防动员”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重量,只知道握紧手中的枪杆,把每一次换岗都当作庄严的誓言,用年轻的肩膀扛起守护家国的责任。站岗时,脚下的积雪被踩得咯吱作响,呼出的白气在面罩上凝结成霜,可心里却燃着一团火-只要我站在这里,身后的万家灯火就不会熄灭。
直到脱下军装,告别那片洒满热血与汗水的戈壁,我走进了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坐在中控室的操作台前,盯着眼前闪烁的屏幕与跳动的参数,才真正触摸到另一种“国防”的模样,读懂了“国防动员”背后千丝万缕的深刻联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75周年。脑海里循环播放的历史影像,无不展现战士们冲锋陷阵,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而转过头,我眼前的DCS系统正精准调控着煤制油全流程-从煤粉被送入气化炉,在高温高压下转化为合成气,再到经过费托合成反应生成粗油,最后通过精制工艺变成合格的油品,每一个环节都在屏幕上清晰呈现,每一个参数的稳定跳动,都在为民生能源与国防储备筑牢坚实根基。
记得有一次,领导来中控室巡检,站在我身旁,指着屏幕上平滑上升的柴油产出曲线,语重心长地说:“咱们这每一滴煤制油,平时能让卡车跑遍山河,把物资送到祖国的各个角落,保障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到了战时,它就是坦克、装甲车的‘血液’,是支撑国防力量的重要物资。你们眼前的这台中控台,就是国防动员的‘神经中枢’啊!”
那一刻,边疆哨位的凛冽寒风与中控室的温热空气突然在记忆里重叠。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站在哨位上的自己,手握钢枪,目光如炬;又看到了眼前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它们像一个个无声的战士,守护着能源安全。我终于明白,国防从不是某一群人的孤军坚守,而是千万个岗位的接力传承。曾经,我在边疆用脚步丈量国土,用坚守守护安宁;如今,我在化工车间里,用精准操作保障能源供应,用专业能力为国防动员贡献力量。我的操作台,就是这接力中不可或缺的一棒。
我们中控室监控的,是全国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项目。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项目,更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屏幕上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藏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是低温费托合成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是精制费托蜡产品的研发,填补了国内高端蜡产品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能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国防物资,成为保障国家安危的“能量储备”。
每天上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检查各项参数。当看到煤粉转化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合成油产量稳步提升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自豪感。我知道,自己手中的鼠标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对参数的微调,都是在把黑乎乎的煤炭精准“变”成清澈的油品、优质的蜡料、高性能的特种材料。这些产品,既能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汽车的燃料、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料;也能在国家需要时,扛起国防担当,为军队装备提供有力保障。
闲暇时,我总喜欢站在控制室的窗前,看着远处林立的厂房。巨大的反应塔巍峨矗立,银白色的管道纵横交错,运输车辆在厂区内穿梭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阳光洒在厂房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里,藏着工业的力量,更藏着守护家国的决心。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边疆的那座哨楼。风从戈壁吹到陕北,跨越了千山万水;从过去吹向未来,见证了时代变迁。改变的,是守护家国的方式-从手握钢枪的边疆卫士,变成了操控键盘的化工工作者;不变的,是心中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
从边疆哨位到化工车间,我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与国防动员同行的足迹。在陕西这片热土上,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人,正用各自的坚守,编织着新时代国防动员的壮阔图景-这图景里,有历史的回响,有当下的担当,更有未来的希望。(作者单位:未来能源煤制油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