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兴隆庄煤矿综采二区的生产现场,采煤机按精准参数平稳截割,液压支架推移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职工们带着清晰的目标高效作业,可视化看板上的生产数据实时跳动——这是该区“内部市场核算+精益过程管控”双轮驱动体系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如今,这套创新管理模式不仅让安全生产“稳”起来,更让效率效益“涨”起来,成为工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以前干多干少‘差不多’,现在采煤机截割速度快一点、支架推得准一点,工资条上的数字就能明显多一点!”正在操作液压支架的职工张凯凯笑着说。为打破“大锅饭”式考核,该工区将采煤机截割速度、液压支架推移精度等11项安全生产关键指标,直接纳入岗位绩效考核,每一项指标都对应着明确的评分标准和薪酬系数。同时推行“干多少活、挣多少钱”的透明结算机制,职工每天下班前通过班组数据看板,就能清楚算出当天的劳动所得,“劳动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让大家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我要干好”,安全生产和高效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生产管理要精准,数据说话是关键。该工区针对采煤进尺、支护合格率、设备故障率等9项核心指标,建立了科学的“计价模型”——每推进1米进尺对应多少工分、支护合格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如何奖励、设备故障停机1小时扣减多少绩效,都有明确量化标准。更贴心的是,工区在会议室大屏幕上设置了班清班结可视化看板,当班的进尺量、合格率、故障次数等数据实时更新,红色数字提醒问题、绿色数字彰显成效,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生产动态,及时调整策略;职工当日就可知晓当班收入,一目了然。也能通过看板找差距、补短板,精准管理的“毛细血管”延伸到生产每一个环节。
设备是生产的“铁疙瘩”,也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以往截割头、液压阀等配件损耗快、更换频繁,成本居高不下。如今检修班推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把截齿损耗成本直接与检修工个人绩效绑定——采煤机的截齿,若能与上月相比节约2个以上,负责维护的检修小组就能拿到额外奖金;反之若损耗过快,不仅要分析原因,还会影响绩效评分。这一“责任到人的管理法”让检修工们格外上心:日常巡检时多拧一圈螺丝、润滑保养时多检查一个部件,尽全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数据显示,实行该机制后,工区单月配件消耗直接下降35%,既省下了真金白银,又减少了设备故障停机,生产连续性大幅提升。
“以前清理支架移架后的浮煤,3个人忙15分钟才完,现在2个人8分钟就能搞定,每天能多出来不少时间干别的活!”生产班班长张庆举的话,道出了工区优化流程、消除浪费的成效。为挖出生产中的“隐形浪费”,工区引入“价值流图分析法”,组织技术骨干和老工人一起,沿着原煤生产的全流程“找茬”——从支架移架、浮煤清理,到设备转运、材料搬运,逐一梳理出10个浪费工时、浪费人力的环节。针对“支架移架后清理浮煤”这一高频作业,大家重新优化工序,让支架推移与浮煤清理同步衔接,减少等待时间。同时改进工具,用小型三角刮板代替人工铁锹,效率一下提了上来,仅此一项,每天就能节省36个工时,更重要的是,职工作业时间缩短了,安全生产的“防护网”也织得更密了。
工具管理的“小细节”,藏着安全生产的“大学问”。以前工区工具随意摆放,找一把扳手、一个螺丝刀常常要翻箱倒柜,为解决这一问题,工区设计了“五定”工具箱——定品种(每个箱子只放一类工具)、定位置(用色标贴纸标注工具摆放处)、定数量(每种工具固定数量,少了及时补)、定责任人(谁领用谁签字)、定维护标准(每周检查工具完好度)。现在职工找工具,看着色标就能精准定位,平均用时从5分钟缩短到1分钟,再也不用为“找工具”犯愁。工区还创新打造“四维定位”工具墙,在井下作业面附近设置专用工具架,将支护用的锚杆、锚索等材料按“定品、定位、定量、定责”摆放,职工不用往返材料库取料,支护作业准备时间直接缩短40%,效率提升看得见。
成本管控要从“大处着眼”,更要“小处着手”。该工区创新推行“三交清”交接制度:下班前,班组必须向接班方交清当天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剩余的工具数量、消耗的材料成本,每一项都要在数据看板上登记备案。“以前领材料‘大手大脚’,现在看板上实时显示当班钢材、油脂消耗,超了就要扣绩效,大家都会算着用。”材料员李庆东说。与此同时,“双闭环交接”制度让成本管控更有力:技术上,交接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处理情况,确保“问题不遗留”;成本上,交接材料节超情况,当天消耗若低于定额,节省部分按比例给班组发奖金;若超出定额,必须说明原因并整改。这种“即时奖惩”的机制,让职工养成了“算着干、干着算”的习惯,从一张砂纸、一滴润滑油的节约做起,把成本管控落到了实处。
从绩效考核到设备管理,从流程优化到成本控制,每一个环节都透着“精益”的味道,每一位职工都带着“争先”的劲头。这套“双轮驱动”的管理模式,让职工的腰包鼓了、干劲足了,一幅“安全稳、效率高、效益好、职工乐”的生动图景,正在井下生产一线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