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职工风采

杨村煤矿:打好安全高效“组合拳” 决胜全年“收官战”

作者: 林枫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进入决战四季度的关键阶段,杨村煤矿坚持稳中求进,围绕源头设计、高效接续和智慧赋能持续发力,保障安全、提升效率,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全力打赢全年“收官战”。

精防固本筑牢安全根基

该矿持续深化源头设计优化,依托强化地质保障与精准工程技术,夯实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通过补充勘探、专项评价及精准预测断层与顶板岩性变化,系统更新了101701、3336等工作面的地质水文数据。结合定期观测与动态跟踪,实时掌握现场地质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预判地质构造对采掘活动的潜在影响,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的转变。

在61702、101701等工作面带压开采过程中,该矿提前谋划,对底板十四灰含水层实施疏水降压工程,显著降低水害风险。同时,通过完善工作面排水系统、推行匀速开采以减少底板破坏深度,并加强过断层、见方等关键时期的涌水观测与分析,多措并举保障工作面安全回采。

针对3340、3336工作面薄基岩开采条件,组织专项防治水安全论证,科学评估松散层水害威胁,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通过健全排水系统、备足防溃砂材料,强化现场涌水观测与含水层水位动态监测预警,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水害防治体系,从根源上消除地质构造与水害带来的安全隐患。

巧掘增效保障接续提速

在重大工程推进中,该矿通过优化生产工艺、科学组织生产,实现“干得更快”也要“干得更好”。

“我们统筹协调生产与改造、安全与进度的关系,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过程跟踪调度,推行项目负责制,严格把控进度与关键节点。”该矿生产技术部部长王永平介绍。在3336工作面,利用3煤回风巷作为运输顺槽,减少巷道施工1060米,掘进进尺由每班3米提升至4米,工效提高33%,节约工期约160天。

针对101701轨顺顶板局部裂隙发育问题,采用“单体支柱+11号工字钢棚梁”组合支护方式,替代原设计的工字钢补强支护,棚距由1.0米调整为1.8米,在保障支护质量的同时,节约工期近30天。

该矿坚持“一工程一措施、一施工一措施”,从计划制定、节点控制到最终验收,严格执行“每日一协调、每日一汇报、每日一考核”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设备供应、物资运输、交叉作业等问题,做到重点工程重点调度、重点工作重点督办、重点环节重点指挥,为生产正常接续提供坚实保障。

智控智防赋能高效运营

该矿坚持“数据共享综合管控”理念,在关键环节持续深耕,以智能化、数字化打通矿井安全高效的“任督二脉”。

该矿大力推广AI智能监控、精准定位、风险预警等智能手段,在井上井下关键地点布下160只“天眼”,覆盖31类场景,动态监管现场安全管控情况,4703、61702等重点工作面布设的10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控作业现场支架压力、煤机运行状态。

围绕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持续推进创新应用问题整改与系统优化,通过更换存在传感器异常的推移千斤顶,解决61702工作面推移行程不准确问题,保障了智能化功能的稳定运行,为常态化无人开采模式奠定基础。

为打通运输“大动脉”中的堵点,该矿完善六采区斜巷提升安全设施,加装挡车栏与电控系统,实现挡车栏与绞车提升的自动互锁,完成从“人防”到“技防”的关键转变。依托AI算法,实现车辆精准定位、信息自动采集与架空乘人装置状态智能监测,有效减少设备空转与等待时间。通过推行物料集装箱式“一站运输”模式,实现车辆、物料、人员“一体化”智能调度与协同控制,大大提升整体运输效率,压缩运输时长,生产效率提升20%,节约运输成本超过25万元。

目前,杨村煤矿已陆续实施压风机智能恒压控制系统、主井信号自动定量、装卸载系统无人值守、全矿井智能联合排水控制等项目,这些举措如同“加速器”,持续推动矿井安全高效发展,为打赢全年“收官战”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