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面施工现场,每组支架的安装都关乎着矿井生产接续的脉搏。而在这片轰鸣交织的生产现场,泵站正是整场战役的“动力心脏”,它低沉而坚定地搏动,为工作面庞大的液压支架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如同一条隐伏在地底的生命动脉。矿业工程(安撤中心)安撤工程三队就有一名守护这颗“心脏”跳动三十余年的泵站工——杨敬社。
听音识障 他是泵站的“活病历”
泵站的轰鸣声,在旁人耳中只是震耳欲聋的嘈杂,而在杨敬社听来,却是一部运转中的交响。每一个部件都有其独特的声部,电机是沉稳的底鼓,液流是绵长的弦乐,阀门开合是精准的节拍。任何一丝杂音——一缕突兀的摩擦、一阵不规律的颤振,都逃不过他的耳朵。他能从这庞杂的声响织体中,捕捉到设备“身体”里最细微的异常。
“杨师傅有双‘神耳’,机器还没‘喊疼’,他就听出毛病在哪儿了。”工友们对他心服口服。这份“听音识障”的绝活,不是天赋,是三十多年与机器共呼吸的结果。他熟悉每一根管路的脉动,了解每一个接头的脾气,这台庞大的泵站,仿佛已成为他身体的延伸,与他共享着同一套神经。
精于毫厘 他是数据的“活标准”
泵站工作,讲究的是分毫不差。液压压力的微小波动,传到百米之外的工作面,就可能是支架失稳、效率打折的隐患。在杨师傅值守的泵站里,仪表的指针必须稳稳停在规定的数字上,容不得半点“大概”和“差不多”。
他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每一个数据都是一份承诺;他的工具柜里井然有序,件件擦拭得锃亮。他常说:“我们这活儿,是硬碰硬的技术。压力稳一分,前面的兄弟就安全十分。” 正是这种对精确近乎固执的追求,让他守护的泵站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成为安撤工程三队职工们最信得过的动力之源。
传承匠心 他是年轻人的“引路人”
三十多年,足以让青丝变成白发,也足以把岗位变成家,把职责淬炼成信仰。杨敬社从不吝啬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听、看、摸、闻”诊断秘诀和故障处理心得,传授给年轻的工友们。在他心中,泵站的轰鸣需要被更多人听懂,安全,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心去传递。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一万多个日夜的坚守,将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他用毫厘不差的精准,诠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杨敬社,这位深藏在井巷深处的泵站工,用他朴实的技术、不变的责任和一颗默默奉献的匠心,在黑色的煤海中,写下了属于一名普通劳动者的闪亮篇章。